你觉得是先有纸还是先有文字呀?唉?你要是猜先有纸,那可就错啦!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该怎么办呢?古代人想来想去,最终选择用刀子把文字刻在乌龟壳或者动物的骨头上,但是乌龟壳和动物骨头太小了,而且形状不一致,完整的记录事件实在太难了。
后来人们又把字刻到了青铜器上,这样一来,就可以记载更多文字了,但是青铜器太重了,拿着非常不方便。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或者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称为“竹简”。竹片、木片虽然比青铜器要轻,但还是不方便携带,而且时间长了上面的字迹会消失,还会有小虫子,所以人们还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西汉时期,终于有了进展!当时,很多农民在家里养蚕宝宝。他们养蚕宝宝可不是为了玩,蚕宝宝长大后会吐丝,农民伯伯把这些丝做成丝绸等丝织品就可以赚钱啦!不过,很多农民在制成丝织品的过程中,发现剩下了很多品质不好的蚕茧,这些蚕茧虽然织不成好的丝织品,但是丢了也很可惜,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漂絮。也就是先放水,然后铺一层网子,再将不好的蚕茧放在网子上,边泡蚕茧边捶打,网子上面就会留下一些毛毛。
漂絮的次数多了,网子上就会积累成一层薄薄的毛片,这些毛片经过晾晒,就可以写字啦!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纸,而是叫做“帛”。帛比竹片、木片轻薄,但是因为产量太低,价钱太贵,一般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他很有才华,而且擅长手工制作。他在皇上身边做官,经常需要在“帛”上写东西。但是时间一长,他发现写在“帛”上的墨水很容易花,而且宫里买“帛”花了很多钱,身为皇帝身边的人,自然要为皇帝分忧呀!蔡伦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提高“帛”的质量,并且让“帛”的价钱便宜一些呢?
他想了好久,还是没有想出来。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嘛,于是他亲自到乡下去观看养蚕的农民是如何做“帛”的。当看到农民“漂絮”的过程,蔡伦突然灵机一动,心想:如果生活中有其他东西也可以形成这种毛毛,那也可以用来造纸了!于是他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树皮、稻草、破布等原料,开始做实验。
他首先把这些原料放在大锅中,加上水煮。等到锅里的水沸腾了,就把大锅里的东西放到一个很大的缸里,接着用木棒“铿铿铿”地捣了起来,这些原料混合均匀后,最后把它们薄薄地涂到网子上,在太阳底下晒干。蔡伦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薄薄的“纸”从网子上撕下来,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在上面写字,这种纸吸收墨水比“帛”更快,而且还更加平整。
“成功了!”蔡伦高兴地说。蔡伦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皇上听了十分高兴,看过蔡伦造纸的过程和使用的原料后,立刻下令让全国都采取这样的造纸方法。这种造纸方法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也便宜,这下普通人也能用纸啦!因为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所以大家称呼这种纸为“蔡侯纸”!直到今天,我们练习毛笔字使用的宣纸和用来包装的绵纸还沿用着蔡伦的造纸方法呢!
纸就像是装着文字的小船,先传到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朝鲜,后来又传播到了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享受到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