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教导儿童如何做人的著作里都体现了一个“谦”字,今天,我便和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个有趣的字。
“谦”学始见于篆文。篆文“谦”字,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左边的言让我们知道它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但头弯弯的,很内敛、和蔼的样子。“谦”字由一个言字和一个兼字组成,意思是说话时兼顾对方的利益和要求,由此产生谦让的含义。
虽然说“谦”字出现的不算早,但是“谦”字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可是很重要的。在《易经》中,“谦卦”是第十五卦,它表示这个人的德行很高,不张扬。有些人锋芒毕露,容易导致“站的越高,摔得越惨”,人生的高峰和低谷落差很大。还有些人没有才德,却偏要逞能,往往也会片刻即露马脚。但“谦卦”,它收放自如,大有豁达洒脱之心与指点江山之意,旦自知何时施展抱负。
“谦”字象征着才与美的不外露,我们经常组词为“谦和、谦让、谦虚”等。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谦谦君子”也便常常会与“谦虚谨慎、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等美好品质联系在一起。达到“谦”,我们要以这两点为目标:第一,有才华。自古君子精遍六艺,我们现在虽然已经不以六艺为评价标准了,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落笔应能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说话也应出口成章。第二,有内涵和修养,这样才能控制才德不外现,达到谦的境界。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用这些独特的汉字去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谦”字或许可以成为最基础的教化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