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自传》读后感

六年级 读后感 1386字
2023-05-28 14:43:39

他是一位战乱年代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今天,请暂且放下你心里对他或褒或贬的看法,且听一听,这位传奇人物的少年经历。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毛泽东先生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韶山冲,村连村,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让人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诞生于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

在毛泽东先生的童年生活中,父亲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毛泽东先生的父亲毛贻昌对他是很严厉的,在他开始记字的时候,便要他开始学记账。在毛泽东的自传中提到“他最恨我的懒惰,他的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我和我的弟弟们。”因此,毛泽东先生笑称,他的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由他、他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1906年12月23日,那日恰好是冬至,父亲为了让他学生意,在宴请客人时,让13岁的他帮着招待客人。他本不愿做这种事,由此惹恼了父亲,受到了责骂,引出了一场“跳水风波”。他也曾当着客人的面反驳父亲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叛逆”思想从少时便开始体现了他有一种愤世嫉俗的个性,有一种反抗精神,他曾因塾师责打学生而离家出走,他能为了自己的权利去示威,敢于和家中的权威辩斗,他从来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有自己的见解并不惧艰难为之奋斗。

在毛泽东的心中,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她的优秀品德对毛泽东日后关心老百姓、关心下属的心怀产生了深刻而良好的影响。同时,毛泽东的母亲笃信神佛,并给予她的孩子们以宗教教育。因而,少年毛泽东追随母亲信佛,并像他的母亲一样虔诚。在1909年秋天,韶山冲来了一个维新派的教师,叫李漱清,因为他反对神佛,想把神佛取消,教人民将庙宇改为学校,成为被大家议论的人。然而毛泽东对他讲述的反对封建迷信的维新思想和各种见闻感到新鲜,再加上两人很谈得来,就建立了师生和朋友的关系。通过读书,毛泽东也渐渐地愈来愈怀疑神佛了。由此可见,少年毛泽东的思想也是非常开明的,他乐于接受新鲜的思想并去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固守旧思想,固步自封。

少年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古代的罗曼史(传奇小说),找到什么书便读,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在这里有必要对“酷戒”作出注解:“酷戒”是“严酷劝诫”的缩写,当时旧中国的私塾里是不容许孩子看一些与经书无关的课外书籍的,所以教师对毛泽东的做法进行了“酷戒”。

不仅是当年,直至今日,我们都仍需要这样的一种“叛逆精神”,当然这个叛逆是要打双引号的。大多数中国人缺少表达自己的勇气,不敢违背作出了错误决定的上司,不敢在有人恃强凌弱时挺身而出,不敢在大多数人持有同样意见时作出自己的表率。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因为势单力薄就像大多数人一样瑟缩。去判断什么是你应该做的,然后完成它。

毛泽东先生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道:“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值得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在谈及自己读过书后的感悟时,作者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探讨,文章更为真切,也更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