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帝王师刘伯温》有感

六年级 读后感 1256字
2022-11-26 11:53:23

我本人可谓见识了不少古代智慧人物。平心而论,在我心目中排序依次降低的四个伟大人物是:刘伯温、姜子牙、司马懿、诸葛亮。我时常感到悲伤的是,有多少人知晓包拯、孔明、狄公。但,又有多少人晓得在元明两朝更迭时期的乱世中,还有一个刘伯温!

刘伯温这个人,仅当人来看,我觉得有关他一生的感触及评价有以下几点。

第一,他的性格平静如水,人生中几乎没有令他感到慌、乱、急的事。即使在关乎偌大一个中国命运的战伇面前时,他没慌。我为他感到骄傲,因为他是一位可敬的,有气节的中国古人。

第二,我在想到这点时也为他感到悲凉。时局变幻,令他身不由己地去葬送他心爱的母亲——元朝的命运,而去帮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他是为祖国忧虑的人。在三四十岁期间,他深深为祖国感到担忧,我在书中看到说他在老家青田天天独自待着生气、愤怒。他憎恨那些革命者,是他们将自己的祖国搞得奄奄一息。他拼命地写文章,揭露那些革命者的罪恶。可实际上,是元朝的腐败激起农民起义。我看到这儿又为他感到可笑又可悲,心里想说,你为什么不去帮助祖国呢?事实上是他帮不了!想想,元朝官场的险恶狠毒,他一个清高,生性孤傲的年轻人,又怎能在其中生存呢?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他那种复杂、焦虑的心绪。

第三,他在忧国隐居期间,他的才华反而显现出来了。这,又是让我感到惊讶、佩服的一点。“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的鲁迅拯救了中国愚民。而刘伯温的讽刺作品《郁离子》,预言作品《烧饼歌》,《多能鄙事》等三十多部文言文大作,成了文学史中的里程碑。但也许大家没有听说过。有多大一股力量能让一个凡人在国家前途黯淡,自身仕途受挫的情况下,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当真是爱国!但,他——刘伯温,他的才华实在出众,举一例示:刘伯温进京赶考遇到一个商铺店主。店主给他一本书,他浏览一遍即可倒背如流。如此抱负、智慧,我个人意见为,他在人格方面能做到趋近完美。尤其是《烧饼歌》,预言了明朝之后几千年的历史,丝毫不差。

说了这么多,老刘似乎是个好人,必有善报,可历史留给他的结局却是给我一个晴天霹雳!他的晚年最令人心酸、难过。想想看,四年前,他是一位鹤发童颜,手执折扇,宛如诸葛卧龙再世的智者,军事家,朱元璋的导师,半仙。但四年后,他告老还乡,在小雨中发呆,路人也不会知道,他若不出山,便无明朝之盛世繁华。我非常不理解,为何历史留给他这样一个结局?《明史》一书里也没有太多关于他的记载。他的功绩被人们忘却了。其实也没什么可惊讶的,再想想看,人们知道,在敌军中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的战士们;人们知道,运筹帷幄、顾全大局的革命领导者朱元璋;人们也知道,不顾生命危险,拼命给前线送往物资的后勤部长。但人们就是不知道,寒冷的深夜里,有一个绞尽脑汁、拼命给主公献锦囊妙计的幕后导师——刘伯温。我作为一个读者,都不忍心他落魄到如此地步。也可以说政局变化莫测,革命时,朱元璋需要他这样一位智慧而充满妙计的导师为他引导战局;但建立明帝国之后,他是皇帝了,他不再需要一个权倾朝野、功高盖主的刘伯温了。历史就是这样,无法改变。

好了,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位爱国,智慧,忠心的老人——刘伯温,向他致敬。

教师点评:在阅读《帝王师刘伯温》一书时,小作者“随读随思”,让思考的进程紧跟阅读的进度,一边吸收文字的信息,一边调动思维的活力,一边获取书中的知识,一边以此为基础做更多的拓展发掘,让阅读不止是阅读,而是颇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扩充与难得一寻的思辨探索之旅。不仅如此,小作者“以思入心”,“随思随感”,让思维的跳动带动情感的波动,为理性的探讨添上感想的温度,从而更进一步展露小作者对于阅读的投入和对于刘伯温这一人物基于认知了解而生出的真切情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将这段阅读体验投诸笔端时,小作者“随感随写”,即选取了在分享感想感悟的过程中穿插对于书中内容的介绍解读这一模式,不仅全面直观地传递了自己的有感而发、深有所感,也让文章以充分深刻的感受、感想、感悟、感情对读后感的“感”做了诠释。文章在条理性、层次感上还可再做加强,以一定的线索、逻辑顺序将“感”逐步递进地展现出来,文章将会更加精彩出众。总体来说很不错,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