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个词,是一个永远没有正确释义的词语。你说它是一朵昙花,它就是一朵昙花,你说它秉烛夜游,说它光彩夺目,可有人还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它;你说它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它就是高高在上的太阳,你说它朝阳灿灿,说它红日喷薄,可还有人说它“火伞高张”。
人生在我眼里就像一条小鱼要从河的那头游到那头。它游得快啊,没有留下一丝丝痕迹,走到尽头,一事无成。
我特别喜欢朱自清的《匆匆》,在这篇文章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朱自清先生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7][8]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朱自清先生的功劳数都数不完,可他换说自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我们有该怎么形容自己呢?
人生就是这样,你又何必去在意他人呢?太阳都没有办法做到让所有人喜欢,你又为什么要去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呢?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去争取过到自己想过的生活,加油,未来能行!
人间真的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