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那别样的风景

六年级 读后感 744字
2021-10-29 22:42:08

——读长篇小说巜老人与海》有感

当满头白发伤痕累累的老人登上孤舟,向大海深处扬帆的巨大的反差感,成就了生命的伟大,在风暴里,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片狂暴嘶吼的大海,那具拖回的鱼骨,都成为了海上别样的风景。

不屈的老人:人性的伟大

圣地亚哥是孤独的,他的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独一份,除了善良的小男孩,他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他也是不幸的,连续数月一无所获,除了皱纹和伤疤,岁月什么都没有留给他,但孤独和不幸却反衬了他的伟大——在经历了84次后,第85次,他依然扛着鱼叉走向那片大海,烈日风暴大马林鱼……大海给他的馈赠从不停止,扯着鱼线,挺着背脊,任狂风暴雨浇打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拉扯他手上的老茧,圣地亚哥却从不屈服,“人不是生来可以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狂暴的大海:生命的力量

老人踏上了这片大海,大海一如既往给了他出其不意,连续不断的礼物,生命力旺盛的大马林鱼,饥饿残暴的鲨鱼群夹杂着嘶吼的狂风,瓢泼的大雨,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轮番袭来,恰似人生的命运充满未知,挑战又大都不尽人意,甚至会对你轮番袭击,但人与生命并不是对立的,就像老人与大海从来不是对立的,老人热爱这片海,一次又一次披风斩浪向海出发,而生命的力量,就是在给你暴击之后内化为自我的能量。

拖回了鱼骨:成功的意义

老人与海的结局人尽皆知,圣地亚哥守护了几天几夜的大马林鱼,最后被鲨鱼啃了个精光,第85次出海,带回来的依然不是鱼肉,只是一具鱼骨,然而这次出去,鱼骨讲述了成功的意义,看似失败的表面下,他战胜了风暴,战胜了如饥似渴的群杀,战胜了孤独的自己,战胜了他人冷漠的目光,甚至世界对老人生命的认知。那些鱼骨没给他温饱,却给了他心灵上的富足,给了他那个永远年轻,关于狮子的梦。

我跟随着圣地亚哥航行在大海上,在老人大海鱼骨构成的别样风景里,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教师点评:很多同学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不能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度,“读”的内容过多了,会喧宾夺主,影响“感”的分量;内容过少了,不能看出“读”的情况,使“感”失去支撑点,而小作者这篇文章却将这个度把握得很好。首先,确定了“读”与“感”的地位。文章没有用《xxx读后感》或《读xx有感》来命题,而是以“海上那别样的风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所感,再以副标题“读《老人与海》有感”来突出体裁,并直接准确地表达正文的内容,一虚一实,主次分明。其次,从文章篇幅来看,“读”的内容把握适度。既没有大段大段地引述所读内容,把“读”写成汇报稿,也并非只引用了几句话,连文章概况都反映不出,而是在抓住感受点的基础上以简洁又具有氛围感的语言将所读概括了出来,比例得当,让人看了很舒服。最后,所读所感结合得恰到好处。在谈“感”的时候小作者是就“读”而谈“感”,有明显的针对性,没有架空说理,这样“感”便有了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具有深度和广度。文中出现了一些字词方面的错误,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却也难免折损了文章的流畅性,需要注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