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教育》有感
太阳露出了少女般羞涩的脸庞,万籁惧寂,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地光亮了起来,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闲地散着步。
窗外是那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绿的,好不惬意,一米阳光照进窗内,柔和的阳光轻抚着我的脸颊,为我驱赶早晨的丝丝寒意,而我,坐在书桌前,翻着书页,和恩里科(主人公)一起看父母写的信,一起帮助朋友,一起成长……
《爱的教育》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丰富多彩的,像一个不朽的传奇,恩里科的班主任生病了,新老师来自盲人学校,是一位善良的长者,她告诉孩子们盲人的不幸、生活的艰难,教导孩子关心,爱护不幸的人,她用自己微薄的量力量为冷漠的社会增添一份温暖。
现实生活中,这样老师的屈指可数。没有亲身经历过黑暗,谁会知道深渊的恐怖与可怕。
然而,社会上像新老师这样对不幸的人心怀怜悯,心存善意的人凤毛麟角,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利益之上,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漠的面对着世间的一切。不幸的人在生活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然而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足以照亮他们暗无天日的生活。就像巴尔扎克在《人生的开端》中写到:“仁慈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高尚的标记。”
怀着沉重的心情合上书,文中的内容一幕幕的划过我的脑海,一幅幅画面在脑海里涌现翻腾,书中,不仅有新老师心怀怜悯,还有恩里科、父亲、班主任……他们每个人身上散发的仁慈的气息平复了我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他们如阳光般使书中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如利剑般刺入书外读者的心,让我们反思与检讨。
《爱的教育》虽然以德国为背景,但我在书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
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形色匆匆的中年人在过马路时看见了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太太,原本走到了人行道中间了的他选择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扶着老太太慢慢的过马路;公交车上,遇见行动不便的孕妇和耄耋老人,人们自觉而又主动的为他们让座。
慈悲的爱、温柔的爱、怜悯的爱,是生命最好的祝福,而中国人从不缺少爱与怜悯。千年前,孟子说过:“人性本善”,具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的一种天性。而在中华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中,怜悯之心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我们不但继承了这种带给人温暖的美好品质,而且把它们弘扬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