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易水歌》在耳边响起,眼前便浮现出荆轲一行人在易水河畔拜别燕太子丹,抱着必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去刺杀秦王的画面。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阅读了其中的《刺客列传》,我对荆轲多了些新的认识和感触。
荆轲喜好读书,为人侠义,还练得一身好功夫。当时,强秦四处征讨,兼并其他国家。各国百姓受兵戈之苦,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燕丹为保大燕,请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视死如归地接受了使命。 众所周知,荆轲刺秦失败了,还赔了性命。
我曾经有过不解,也为他感到不值。因他不是燕国人,与燕太子丹也并无深交,却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加入了各国兼并的血腥棋局。但在细细品读了《史记》和观看了一些有关荆轲的影视作品后,我仿佛明白了,理解了!
荆轲是江湖上的侠客,慷慨正直,勇敢无畏,刚正不阿!目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认为这一切最大的根源是秦王的暴虐。荆轲有他的信仰,那就是救赎。他要用自己一身的武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去救赎黎民百姓!所以《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荆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他虽四处游历,行走江湖,但始终遵循自己内心的信仰。即使他刺秦未能成功,但他的壮举为后人铭记。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对荆轲的赞誉。荆轲这样一位侠客之所以被司马迁刻画得生动传神,令人钦佩,是因为司马迁对他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