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人们用“书海”比喻书籍的博大精深,通俗而形象。书,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芸芸众生读书,不是为了“黄金屋”,不是为了“颜如玉”,而是为了一种生活,读书的生活。
书房书房,也称书屋、书斋、庵、堂、观、居、轩、馆等。从古至今,人们对书屋的命名,各有各的讲究。书房是书籍的粮库,贮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从书房的藏书,我们常常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说:“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走进书房,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诸子百家,从孔孟到当今名流,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走进书房,还可以看到一部部古今中外名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你走来,与你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与你一起体验喜怒哀乐,与你一起步入一个个熟悉、亲切而又新奇的梦境。
书签读书人的朋友。一枚小小的书签,长不过七八厘米,宽也仅两厘来的硬纸片,轻巧美观。书签上有的印着风景小画,有的印着名人格言,一根或红,或绿,或黄,或蓝的丝线穿过书签上端的小孔,简直是绝好的工艺品。将书签央在书页之中,记录着我们读书的进程,使我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拓宽了视野。书签如火种,点燃了我们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书签像银帆,激励着我们在书海中遨游。
书戳以前,我们去书店买书,书店往往会在书的正文末页盖上书店的印章,这种印章俗语称之“书戳”。书戳既可作付款凭证,也可表明销售地点,还可标明书价及册数。书戳的纪念意义,已经成为现代书戳的基本内涵。即人们普遍认同的“购书纪念章”。
实际上,由于现代收款机的出现,由于防盗磁条、书店专用塑料袋的出现,使得书戳的生存空间更显逼仄。而书戳制作的机械化,又从另一层意义上剥夺了它的个性。不管如何,书戳作为一种存在,消失是不可能的。虽然它不会成为比书更重要的精神食粮,但它是一种精神养料,有理由相信,书戳的商业文化标志、实用特性和独具的审美功能,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像注意邮戳一样来注意它。
书名书籍的命名形式种类繁多,编著者通常依据书籍的内容、编写方式等赋名,如文选、文集、选编、选集、选辑、选评、概论、概要、概观、传略、教程、纲要、简编等。浏览书名,我们会发现,有的书名平庸单调,有的书名新颖吸引人。研究书名,我们可以探寻一些艺术规律,如借用诗文佳句做书名,以地名人名做书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取书名等。
书眼人们把核心的东西、经典的东西称为“眼”。书眼,自然是一部书的核心和经典,或者叫神、魂。读书如果抓住了书眼,就会如匠人破薪,顺理而进,迎刃而解;读书如果聪明一点,找到书眼,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极其有趣。读书在于见识,发现书眼是见识中之见识。任何书都有书眼,但有眼无珠的书太多,不值得人深究的书,有也等于没有。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前做了充足的资料收集和观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