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把每个人的人生比作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作,你时常惊羡于它表面层次上的亮丽与光鲜,却总是不经意间忽略,正是由于底色的铺砌与堆叠,终于使华美的色彩最终呈现。
底色,是人生的奠基石,是人之为人及由此而立足的根本,是老之将至始我们仍可以溯洄至此的本源,是世事杂陈以内难割舍断离的一份初心。
人降生于世间的初始,犹如一张白纸,一幅空白的书卷,等待着生命中其他人去一一填补这份空白。第一层着色,我们通常也可称其为“启蒙”,它的来源常常指向以下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意识的自发觉醒。
回顾往昔历史的风云变幻,有多少传诵至今的篇章,仍旧在歌颂着“底色”于一个人成长历程的重要意义:欧阳修幼时家中贫困,无资购置笔墨,而他的母亲深明大义,以荻画地,亲自教他识字,未敢因贫穷而懈怠教育;曾子以身作则,严辞制止妻子欺哄幼子的行为,树立了诚信正直的模范;而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故事,更体现出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底色”所产生的影响,总是在不觉不之中浸透的。
家庭是影响我们言谈举止、思想品行,使“底色”渐而彰显的第一道关口,而学校也是底色的形成过程之内,不可忽略另一个场所。在学校之内所受到的教育,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某些层面而言,它甚至可以扭转人生的走向、为我们带来一个更为灿烂的前程。
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为例:她天生残障,视力、听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她的家人甚至曾一度放弃了对于她的教育。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却替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安妮·莎莉文正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降临至她的世界。自此,她的人生底色不再是一片黑暗,进而被绚丽的色彩所填充。
家庭、学校,以至于社会大环境为我们所填充的底色,我们常常是极为被动地去接受。实际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底色何尝又不能够经由他自己而选择?人生如舟,风帆把握在每个人的手中:青年王阳明于龙场悟道,找到了属于他人生的正确路途;少年孙中山毅然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是何等慷慨激昂的气魄?
底色,是人生道路上最基本的一抹色彩。没有它的存在,再精彩纷呈的一切也只能在幕后暗自凋亡、归结于沉寂。我们应当立足于根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用华美的底色点亮人生,启迪丰富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