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一定就是无畏;退,也不一定就是怯懦。
想当年,金戈铁马、揭竿而起,成就了楚汉争霸的传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刘邦选择了退,退回汉中,偏居一隅,却是为了更好地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烽火迭起,不可一世的霸王,也只能吞下亥下之围的苦果,走向乌江边。
忆如今,硝烟弥漫中小米步枪面对长枪短跑,共产党人选择了退,万里长征,偏居西北,隐藏实力,却是为了最后的重拳出击,三大战役,渡江追击,共产党成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胜者。
的确,有时退并不是怯懦,并不是畏惧,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如果没有这样的退,哪里会有戴高乐率军成就诺曼底登陆的神话?如果没有这样的退,哪里会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如果没有这样的退,哪里会有威灵顿在滑铁卢留下的传奇?
而尽有时也并不是勇敢,而是一种无知,一种愚蠢的冲动。
于是,诸葛亮武侯巧施妙计,便让只会莽撞前进的孟获七次遭擒。
于是,只知不断开疆拓土的恺撒最终死于乱刀之下。
的确,他们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士,可是却不断地跌倒在“进”的路上,为何?因为他们不懂得退。在他们的眼中,退是懦夫的表现。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懦夫”让他们前进不得。
象棋中有一种叫“卒”的兵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貌似充满一往无前的气概,可在大多情况下,只是用作可怜的炮灰,纵使能够发挥巨大的用途,也是要有强大的后盾来保证。
同样,无论是战争,还是我们的人生,不仅要会“进”,更多的时候要学会后退。当你自身弱小时,面对强敌,面对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就要暂避锋芒,不妨先强大自己,充实自己,所谓“厚积而薄发”,待到那时,你会发现,进的路,原来是如此平坦。
英国指挥家蒙西.拉特乐,面对柏林爱乐乐队的邀请,断然拒绝,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之后,他刻苦钻研,十年后再次受的邀请,他不再拒绝,并将柏林爱乐乐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的,退有时是高超的处世哲学,美丽的处事智慧。“进”“退”两难之时,为了更好地“进”,何不选择一次“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