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一个时代。几百年来人们说三国、评三国、演三国。但是,是否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三国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究竟谁做的才是对的,谁做的才是错的?
看到这,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蹦出一个答案:当然是刘备啦!
可是,当真如此吗?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是一个仁君,他爱民如子,爱将胜子,谦虚仁慈,待人友善。但当你细品三国历史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刘备是个伪君子也不过分。当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的时候,刘备死不答应。刘备是真的不想要徐州吗?肯定不是,要知道当时,刘备连个大本营都没有,按照刘备是肯定想要的。那他为什么就是不答应呢?首先,他是来帮陶谦打仗的,要是他来帮忙,却把徐州给拿了,那传遍天下,不难会有些人说他不仁不义。其次,按照中国的传统,得到别人东西的时候,总习惯谦让一下。所以当陶谦要让徐州的时候,刘备谦让一下,可以理解,刘备谦让两下,也可以理解,刘备谦让三下,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陶谦一让再让,他不接受,这就不能理解了。陶谦都要死,他还是不肯接受,这也是不可以理解的,最后他为什么接受了呢?他是这么说的:“我把手徐州,只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宁。”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把手徐州,不是为了个人的利义,而是为了老百姓。嘿!你瞧,他不接受,只为了自己能留个仁义的形象,他接受了,是因为他拿老百姓来当“盾牌”。
而曹操,人们对他的形象也十分的具体,大概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心机深,城府深,自己的恩人能眼睛不眨地杀死。他还狭天子以令诸侯,把皇帝软禁起来当自己的傀儡……顶多就再加一句他的名言:“只可教天下人负我,不可教我负天下人。”好,我先说一句,这句名言,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还有就是曹操也并不是没有优点的。他惜才,知人善用,不要以为这两个优点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没有这个优点,他能有海一般的谋士、武将吗?他乐观,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招兵买马、重整旗鼓,这可比刘备每次遇到困难就哭哭啼啼的强多了。他从末是盗国贼,死前也从末称帝,他也从不是奸诈,在三国这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不有点警觉都不行。你说他心机深、诚府深,我也无可反驳,但你要明白,造成他这种性格的是这个乱世,而不是他自己。
对于孙权,我就不说什么了。毕竟他的形象就是深谋远虑、雄心勃勃,头脑冷静的一个家伙。我思索半天也不知说些什么。
当然,无论这三人的形象如何、性格如何,他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归复中华。即使他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心对了,无论用什么方式实现也都是对的了。无论结果是和兄弟共上黄泉路、在成就霸业的过程中遗憾过世。还是在战场上战死,也无需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作为后代的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谈判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