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常说一句戏言:“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错之者。”用以提醒我们,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而如果在实践时走过一些弯路,则印象可能要来得更为深刻。虽是戏言,道理却十分实在。
小学时在语文课上读写景散文,听老师分析、赞叹这个句子这般优美,那个句子的笔法又临摹得那般恰到好处,虽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勉强去领悟,实际上却仍不知所云,恹恹欲睡。后来,一次春游,我们自己亲自到课文里所曾描摹过的“飞花碎玉”般的瀑布跟前,亲见“柔如碧波”的连天芳草,霎时间便顿悟了原来所学过那些句子的妙处,自然而然地对作者大为赞同了。
西汉时的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而踏遍千山。他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上获得信息,而是尽可能亲临其地,亲自去寻找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回声。后来,他身遭不幸,逆境的磨砺使他对历史、古人的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坚持写下去的《史记》也因此更添了许多刻骨与通透。
战国时赵国的赵括熟读兵书,赵国的人都很称颂他的才能。后来,秦国入侵,赵括被匆促地派上战阵,作为三军统帅。然而他虽然理论知识很丰富,却无实际带兵经验。在这样一位“菜鸟”主帅的带领下,赵军全面陷于被动。长平一役中,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不幸衰落。
因此我们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通过个人强烈而深刻的体验,才能转化成真正的经验,并为自己所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光靠“学而知”得来的,好比是硬接上的假肢,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用起来总不那么便利。只有通过“行而知”得来的,才好像是自己的手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学校里,一些同学常会抱怨学生生活无聊,抱怨学习很无趣。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我们只一味地学,而很少应用,很少在实践中、在“行”之中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作用,因此也对知识缺少真正的兴趣。我们像是一群踩在高跷上、技艺又不高明的杂技演员,像动画片里的熊兄弟一样走起路来东倒西歪,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