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5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过早餐,妈妈就叫我和妹妹与大家一起来包粽子。说不定,她不知道我们会玩疯到哪去了。
包粽子用的食材有糯米、五花肉、板栗、绿豆、竹叶、棉线等。妈妈昨晚就处理好了它们,糯米泡好了,五花肉腌好了,绿豆脱壳了,竹叶也用开水烫好了,现在我们直接包就行啦。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却隐藏着太多我看不到的父母的辛劳。
妈妈手把手教我和妹妹包三角粽。首先,取三张竹叶平铺,对折后上下叠压,形成一个角状“袋子”,然后抓一把糯米放到“袋”中,占三分之一的位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然后放入适量绿豆、板粟和一块五花肉,在肉上覆盖绿豆,再在绿豆上覆盖糯米,并把整个“袋子”填满,最后把竹叶折回,顺势封住“袋”口,用棉线扎紧,一个完整的三角粽就包好啦。刚开始我不太熟练,不如妈妈包的漂亮。妹妹说:“好丑啊!”妈妈笑了:“没关系,再包几个就漂亮啦。关键是我们的小可爱、大可爱心好啊,一定好吃咧。”妈妈这一语双关的话,逗得全家开心地笑了。从我记事起,全家就一直叫我大可爱,叫妹妹小可爱。
小姨婆与我们一起包粽子。她是我们家最有学问的人。我和妹妹都非常喜欢与她聊天、玩耍。自从三年前小姨公去世后,我就跟小姨婆同睡。每晚睡前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我边包粽子边问小姨婆:“端午节算是节气吗?”小姨婆扶了扶眼镜,说:“端午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端午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是国家的法定节日,端午节还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呢。”
“非遗是什么啊?”妹妹问。
“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啊。”小姨婆笑着说:“我们不仅要过传统节日,更要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哦”,我又问:“我们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呢?”
小姨婆说:“这得从端午节的起源说起了,有多种说法呢。端午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相传端午节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了。当时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楚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殉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这正是大家更愿意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小姨婆接着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又往河里倒入雄黄酒,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小姨婆懂得真多,她又说:“屈原其实不姓屈,姓芈,名平,字原。你们可以去百度一下,了解更多。”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把粽子包完了。妈妈把粽子装锅煮上,慢慢地,竹叶的芳香、糯米的清香、五花肉的肉香等混合在一起散发出来。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学到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更要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果屈原活在当下,一定会“当惊世界殊”。香港、奥门早已回归祖国大家庭,统一台湾也是大势所趋,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应笑螳臂挡车自不量力,美好生活,接“粽”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