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药香。
幼时,家中经营着个小药房,在那里,我与这药香结了缘,与这传统文化结了缘。一格格的红木格子,正楷的标签,精致的铜把手和各色精华草木,便是它的全部,喜欢看父亲抓药,古褐色的手,拈着古朴色调的药,经那老秤的称量后,轻轻抖落在褐黄色的纸上,淡淡药香在抖落那瞬,悄然弥散。有时,父亲不忙时,也会教我抓药,教我用秤,现在,大体都忘却了。
但,抓药后指尖沾上的那淡淡药香,却不曾忘却,我也喜欢看父亲熬药,看他将中草药放进药罐里,而后文火慢熬。在炉前,等待着水沸腾,等待着青黑色的中药顶开锅盖,等待着药香充溢出药炉…老中药在那炉火之上,用自己的心血一点一滴熬成袅袅药香,这浸润了从古到今医者仁心的药香。现今想来,父亲当年经营着这药房,不仅仅是为生计,更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对千年药香的传承……
煎好的中药药香更是浓郁。雪白的瓷钵里,盛着棕黑的液体,在青白色的映衬下泛着阴翳的光,蕴着浓烈馥郁的香。药虽香,缺免不了苦。有时,不得不喝药,一饮而尽后的回甘,总让我畏惧这中药,父亲却很有法子。他常在我将那药饮尽时,迅速地往我口中投一颗糖,于是,肆虐的甜腻吞噬了苦涩。只余药香与糖甜相交织成一张网,柔柔地笼住我。糖的甜如潮水般退去时,药香却悠悠地驻入了心底,带着传统文化独具的淡雅……
现今,那药房不在了,父亲也极少熬药了,但若有亲朋好友找上门来,他仍会“重操旧业”。他会以平静的目光注视着病人,右手轻捻两指,搭脉问诊。随后在方桌前,取支笔,用潇洒草书,写起了药方。而他们总是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父亲笔尖的游走,他们也喜欢那陶罐中熬煮出来的药香,一口下去药香便停驻于心。而我,也喜欢父亲身上再次栖上的药香,喜欢看他面对病愈的亲朋好友时欣慰满溢的笑容。亦渐懂得,父亲身上的药香,是一种医者仁心,濡染自己,救助他人,久久驻留于他心中。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对这药香背后的文化愈感兴趣。
这些寻常的草药,有着极美的名字:当归、青黛、半夏……每每念起,心底便美好四溢,充盈着对着传统文化的遐想。药香,酝酿着医者之仁心,可治病救人。
那缕药香总治愈我心,永不消弭那段他们与我并肩同行的日子,总是揪紧我心,拧下两行清泪来。
教师点评: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情感细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感染力十足。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