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面沧桑,心力憔悴,神情枯槁的老人,行走在江水滚滚的汨罗江畔。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有天赋异禀的才能,有后天精雕细琢的锤炼。也曾飞黄腾达,位极人臣,呼风唤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震天动地;也曾遭人妒忌,被谗言中伤,昔日的风光淡然无存,一腔报国热血却惨遭冷落,弃之如敝履。于是,声声泣血,字字含泪,掏心掏肺,洋洋洒洒写下《离骚》。他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正则,字灵均。两千多年前,他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在汨罗江纵身一跃。
于是乎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以各种方式祭奠他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纯朴的乡民们把粘稠的糯米揉成团,投入江中,怕食物被鱼儿抢走,还贴心地包上一层宽大的青翠的竹叶,再缠绕着一圈又一圈的韧性强劲的细藤条,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粽子。一个人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活在子子孙孙的心中,他的正直,他的大义,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都如滔滔不绝的江水一般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的精神家园,更让这个民族繁衍生息,自立自强,每个仁人志士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饱含赤子之心。他的历史影响力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颂扬他,并把他作为精神力量的源泉。
前途若是光明的,那么道路必然曲折。是否因为遭遇坎坷而顾影自怜,自暴自弃,或者伤心欲绝而半途而废,屈原疾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声音振聋发聩,如电闪,如雷鸣,让那么在历史丛林中艰难跋涉的时代开创者,找到了点亮前进的火把,找到了指明方向的启明星,每一条值得走的路,从来不会平坦或显而易见,若非披荆斩棘,起起伏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摸着石头过河,哪来一马平川,从此走上阳光大道。屈子一言,犹如万丈光芒,照亮了后来者求索之路。
“忠”历来是华夏民族最看重的品质,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忠心不二。一个能对他的国家,他的人民自始至终怀着赤诚之心,那他就是值得尊敬的人。屈原正是如此,当他走投无路,状告无门,他想的绝不是自己的地位、名利,而是看到自己的国家正落入奸佞小人之手,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沉入泥潭,故而悲痛欲绝,心如刀绞。于是恨不得把自己的一颗心以摘出来,“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让头上的九重天为自己的忠心见证,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呼唤呐喊只为了这个国家的原因。然而,天空早已乌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屈子的一片忠心最终也只能凋零如败叶枯草,淹没在浑浊动荡的江水中。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那是一个多么洁身自好的人啊,哪能沾得了一丝丝的污浊。就让那香草的气息永远伴随着可爱,可敬的屈平吧,每年艾草飘香,龙舟竞渡,粽子颗颗饱满,那是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