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幼时,每逢清明,不曾有过“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的惆怅,亦没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五味杂陈。清明给我的印象是鲜绿的色彩,伴随着生机和活力;是清甜的味道,注入了温情和甜蜜。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时,外婆总会采来新鲜的艾叶,取嫩尖,反复用清水洗净,然后放到沸水里焯熟,熟透的艾叶捞出来,挤干水分,艾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清香顿时袭卷了厨房,我深深嗅了一口,微苦,不由得缩了缩闭鼻子。外婆站在淡绿色的光影里,眼神促狭,嘴角微勾:“小馋猫,还没好呢!”
像是施了魔法般,我惊讶得看着白色的糯米被点一点融入艾草的绿色中,微苦的气息变淡了外婆的笑意更浓了……
面团被揪出一小块一小块的,随即用双手搓成个圆溜溜的球,再用大拇指压在圆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转动,像一个小碗,盛满了淡绿的、让人醉心的光阴。然后用双手不停地转动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拢,一个可爱的、小巧玲珑团子就做好了。把青青的团子放进蒸笼,盖上盖子,一个个淡绿的团子如同一块块美玉,静静等候着雕琢。揭开锅盖,一阵清香飘来。
青团出锅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艾草的香味融合着馅料的甜香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
我吃得眉眼弯弯,外婆就在一旁看着我,我偶然抬眸间,外婆的酒窝里盛满了艾草的清香。有人说:“余韵悠长才是最令人回味的。”就像这淡绿的、让人醉心的时光。
但这味道似乎只存留于记忆里了。
自从我上了初中,学业繁忙,清明节便不回老家了。清明时仍保留着吃青团的习惯,但母亲从外买来的青团,虽软软糯糯的,却再也没有渗入心里的香,亦没有流入心里的甜。
外婆做青团的手艺如今已经不再时兴,蒸笼终于还是泛了黄,艾草的新鲜甜味淡去后,在某一天沾上了霉灰,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里,和外婆的眼睛一样黯然伤神。
也难怪,在这高楼长街间,这一小小的艾草仿佛也已成为笼中之鸟,挣脱不得。如同烟花雨般,纵使美丽如初,却已然融不进现在的生活。柜台上,各色粽子裹着华丽的包装,吸引来来往往的人。人们身处于喧嚣中,早已失去了细细品味青团的精心。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虽然外婆的青团已不在,但那段带着艾草气息的美好时光,被我锁在盒中,留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