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味道离不开水,但即使水,多树多,三伏天的江南依然躲不过炎热的炙烤。不管是新生的还是有了岁月的植物,叶子都耷拉着,一切在骄阳中静默着……清晨的河面偶起波澜,一丝丝的风被捕捉到了,穿过各家各院的弄堂,在脚下的青石扩道上流连。在这个时候,我被妈妈拉出了空调房,寻一处阴凉处驻足停留。深深的呼吸,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出现:这风中除了有期盼的夏凉还有熟悉的味道——酱香。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向四处张望,目力所及之处,左邻右舍没有哪家门前每多出一个酱盆的。江南夏天的味道就在这酱盆中变得浓郁起来。
炎热的夏,不免让人胃口不佳。每到三伏天,我家的餐桌上,白米粥总会配上这样的一道开胃菜——酱瓜,那是夏日里最满足的味道。加上一块送入口中,满满口浓郁的酱香冲击着味蕾,“嘎嘣”咬上一口,口感脆甜,每咀嚼一下,冰糖的甜汁与花的清香之气,在唇齿间爆裂,甜而不腻,咸但不齁。一块酱瓜或许就能让你的味蕾大开,清淡到如此惊艳,不免让人觉得吃惊起来。确实“好东西不一定要贵的,平淡的东西也自有滋味”勤劳朴实的乡下人家总会有那么多的惊喜。
也只有这炎热的三伏天,才适合晒酱瓜。原来江南的味道更在这炎日下。隔壁张阿姨忙活在地里摘瓜呢。阿姨告诉我这叫是生瓜,是专做酱瓜用的。要挑个头比较饱满的,经络比较均匀的,颜色要鲜嫩的绿,这样的瓜做起来口感才好,如若多出了黄色的小斑点,就是长老了。而且瓜一定要当天的隔夜采摘的,肉质会变软也会影响口感。采摘下来的生瓜不用去皮清洗,汤勺柄压着往下移,瓜瓤就轻松去除了,横切成小段,放上盐腌制半天,再冲洗干净放在筛子上晾干,就可以入酱啦。“果真最朴素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我笑着说。可阿姨却不同意了。阿姨说这酱啦做起来可就吃功夫了。首先豆瓣和面粉拌成面团,做成馒头块。接着就是捂馒头,大概等上半个月馒头上就会起一层霉菌。之后再把馒头刷净、晒干。最后将煮开的盐水倒进捣碎的馒头块中,晒上一个月。闻到酱香味酱色变红将变做成了。然后酱里就可以上生瓜、嫩江等食材。果真真正好的东西都得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接下来的日子,我见证了一个传奇诞生。看起来干瘪的已经失去生命的生瓜段,经过酱汁的润泽,在短时间内,又丰满起来,并且表皮上多了一层光泽。张阿姨每隔三五小时就拿起长快在烈日下细致的翻拌。此时酱香与瓜香在暑气里升腾回旋,融在一起,如淘气的小精灵,直往我的鼻中钻。
江南夏天的雨来的很突然,冲进檐下避雨,总会与端着将盆的张阿姨相遇。将盆淋不得雨,不然前期的工作那就全都白费了,这样会变酸,那瓜自然就吃不得了。所以最常听见的一句就是:“妹妹,落雨喊阿姨啊。”“好嘞。”我欣欣然成了酱缸的守护者。
酿好的酱瓜钻进玻璃瓶,放上冰糖腌着可以吃上一整年。酱呢,当然也是宝贝,放上毛豆、、豆腐丁一炖,更是鲜香无比。
今年爷爷生病住院了,奶奶错过了最佳的下酱时间但我家的餐桌上也不曾少了这一味。因为有张阿姨、周奶奶啊。邻里之间的美好让江南夏天的酱香味缕缕不绝。
这酱香味啊,丰富了江南的夏天。飘散在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