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细节源于艺术,却重于艺术。
某日晌午,烈日当空,柏油马路似乎也被烤化了。我匆忙赶回家吃午饭,路过一条传统文化街时,我不由得减缓了脚步。
不久,我的目光便被那一大群人所吸引。走近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评弹演唱者。他衣着一袭米色的长袍,好像30出头,脸上的胡须剃得干干净净,黑红冷峻的脸庞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专心地看着手上的琵琶。这花木梨琵琶颇有灵性,在这位演唱者拨动下似乎翩翩起舞。这首《春江花月夜》婉转优美,令我如痴如醉,但音乐却戛然而止。
他皱了皱眉头,轻轻拨动每一弦,听完每一弦的声音,他微微点了点头,低下头,深感歉意地对我们说:“对不起,这琵琶音调好像不对,需要我调一下,请各位下午再来吧。”不知是谁看了看手表,大呼一声:“都已经11点啦。”一石激起千层浪,人群一哄而散。但他十分淡定,凑近耳朵,更加仔细地倾听每一弦,将琵琶横放于胸前,轻轻转动弦上的轴,再拨动琴弦,再听,再调。我感到闷热无趣,拿起手边的扇子扇风解热,虽同处于炎热之中,但他好像与世隔绝,耐心地调音,头上、脸颊上、鼻子上都滚满了汗珠,过了一会儿,听着用汗水换来的音调,他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专注,全都体现在了一个个细节上。
我继续前行,路过一个家具厂,看到一个做传统椅子老人反复打磨着木椅。我对传统椅子十分感兴趣,好不容易等他停下来,问道:“老爷爷,你为什么执着于做传统椅子呢?”不知是他没听见,还是耳聋,他都没有回答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椅子当中,似乎这工具便是他的心,整个人与椅子似乎融于一体。见我感兴趣地看着老人,旁边一个年轻人拉着我进厂里参观。走到一堆传统椅子前,他自豪地对我说:“这可是我们店的镇店之宝。”“那这些椅子是……”“没错,就是门口那个爷爷做的。”
我深感敬佩,便仔细地端详每一个木椅,大饱一次眼福:白橡木做的椅子表面光滑如玉,手感如翡翠一样润滑,散发着木质独有的香气。水曲柳做的椅子花纹美丽、傲娇、圣洁,着实有一种皇家贵族的感觉。这真是“此‘椅’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一个个质地优良、质感柔滑的椅子不仅需要精湛的做工,更需要的是手艺人的专心投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我回头望了望老人如一个伟大雕塑般的背影,没错,这种对传统工艺的专注和坚守精神就是艺术。
在这条街的末尾,我看到了一个茶铺。炒茶老人不时用手感受茶的温度,即使锅十分烫手,手被熏得再黑。但是等到茶出锅的那一刻,茶香飘逸,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用手反复亲自体验温度的过程,这个细节不正体现了老人对炒茶工艺的执着和坚守。
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需要的就是这种细节当中的专注和坚守,有了这种细节,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灿烂。
教师点评:小作者讲述自己在传统文化街上的见闻,以此记录和表现了“细节”的重要和宝贵。文章亮点颇多——表达出色,叙述有序清晰,语言、动作、场景等描写生动形象,词语使用准确传神;“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选取巧妙而独特,思考和感想得以自然融入,加深了文章的意义内涵;文章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观感极佳;小作者从游览经历出发,萌生对细节的关注,视角独特,思考深入。文章集这些优点于一身已十分难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也很好地注重了对细节的细腻刻画,即从“细节”入手去展现细节,从而探讨细节、赞颂细节,文章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的突出、深意的传递也达到了尤为显著的效果,不禁令人啧啧称赞。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