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名修鞋匠,无论鞋子损毁到什么程度,他照修不误,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是从他手里修理过的鞋子,永远都坏不了,否则终身维修。
虽然他的修鞋的技术很高超,但是他的形象就让人作呕,瞧他一副邋遢样,头上戴着一顶破旧的绒帽,衣服上面也打了诸多个补丁,身上竟然还有一层灰,脸上有许许多多的皱纹,就连牙齿也掉落了好几颗,似乎街上所有的脏东西都在他身上,我是一点都不喜欢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次我参加学校里的运动会,我武装到牙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正在我路过那个小巷的时候,突然“嘶”的一声,我的鞋子竟然开胶了,不会吧,这可是个新买的鞋子啊,质量也不至于差到那种地步吧,但事实就摆在眼前,鞋底开胶了,这时我的心情像在热锅上的蚂蚁,我慌张地左顾右盼,终于我看到了那个老爷爷,我好像看到了救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了他的面前,慌忙给了他十块钱,恳求道:“爷爷,你能不能帮我修一下我的鞋子,我待会要去运动会啊。”老爷爷点了点头,便拿出一大堆修鞋的工具来。
只见他接过了我的鞋子,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便娴熟地从工具箱里拿出了胶,在鞋子上飞速修补,我有点担心,便询问了一下:“爷爷,您能修好吗。”但是他迟迟不应,我才发现他进入了状态,很快,我那“笑开口”的鞋子在爷爷的修补下很快就闭上了嘴。我左看看右看看,也看不出他这技巧有多高超,当我问他的时候,他便笑呵呵地对我说:“孩子,这技巧虽然不高超,但是熟能生巧,我们只要把这一种方法给练到极致,就很厉害了,就跟你们这些小孩做题一样,题目不会的,多练练,以后遇到这种题就都会了,难道不是吗。”在我们聊天的时候,他早已把鞋子给了我,咦?为啥感觉还是很松的样子?我刚转头问,那个老爷爷好像会读心术似的说:“凡事都不能只看表面,你走几步试试。”我半信半疑,走了两步之后,才发现我多虑了,因为这鞋的结实程度堪比新鞋,我高兴地看着老爷爷,又问道:“老爷爷,虽然您修鞋的技术很高超,但是为什么还看着很松的样子?。”他又乐了:“孩子,刚刚跟你说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只看表面,不一定能看到深处,就有可能闹出误会来。”等老爷爷说完,便与他告别,他又开口了:怎孩子,坏了重新找我啊。”
直到现在,这双用了很久的鞋子,一直没有坏过,他可真不一般。
教师点评:在突出修鞋老人手艺出众、细致认真的特点时,小作者首先“定调”——在文章一开始就通过老人“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传达出这一点,而后“塑造”——在与人物实际接触的经历讲述、与人物面对面对话的语言摘录之中,将老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加以展现。但不止如此,小作者还有额外的巧思,那便是在叙述之初加设了“伏笔”——透露自己对老人原本抱有着不够正面的初印象。之所以称之为额外的巧思,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伏笔的预留,“定调”与“塑造”之间的承接和呼应会过于直接,仿佛形成了一条没有起伏的直线,而现在文章的展开既有“先抑后扬”的转折,又有因改观所带来的变化与鲜明对比,所以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的塑造,都更多了几分吸引力和感染力。文中的人物对话出现过多,可适当做删减。此外,留出笔墨给人物修鞋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会更有利于塑造人物。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