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谁在用无私的行动来帮助有难之人?是谁在用笔杆子唤醒许许多多沉睡的中国人?是他们——邓稼先,雷锋,鲁迅。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有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那是邓稼先。年轻时,他成学后,立刻回国,马不停蹄,坚持不懈,一心投入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短短28年为中国完美地制造出原子弹和氢弹,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武器。但是因为这些贡献,自己也付出了健康。
邓稼先是个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惧生死,忠厚平实的人。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杨振宁也极高地赞誉了他。英雄是受人敬佩的。
这位英雄人物是雷锋。他在的年代是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端困顿、集体义价值观被强烈推崇、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单纯、利益需求非常趋同的时代。而这么一个时代,孕育了一位以“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人。
他一生秉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信条。7岁便成孤儿,他这一生好事做尽。有这样一句话便赞颂了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大好人,却遭受意外,不幸去逝。年享22岁。
愿雷锋精神这一永不熄灭的火种,照明我们的青春。英雄是受人敬佩的。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了,当时鲁迅正处于黑暗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而且面临生存死亡的问题,在这期间有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二十一条》,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何梅协定》……种种,都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年轻的鲁迅立志拯救中华民族,开始学医向来发现中华民族这样是治标不治本,弃医从文,开导人民,这会遭受危险,可他毅然决然,每天忙忙碌碌,在生命到尽头的一段时间,他快知自己的命数,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力所能及的许多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他正义,忧国忧民,随和,倔强,不死板……英雄人物是受人敬佩的。
我敬佩舍己为人之人,我敬佩心怀正义的人,我敬佩所有在平凡岁月中为我们扛起一片天空的人。,只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些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位让自己敬佩的伟人,通过梳理、讲述他们的事迹、贡献、影响等,文章展现了他们的伟大和令人敬仰之处,进而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看得出作者的文字是发自肺腑,但因种种问题,文章未能充分展现出作者的真与情:首先第一个问题,文章对主题呼应不足。“这样的人让我敬佩”,“这样的人”在文中做了列举和阐述,但“让我敬佩”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如“为何让我敬佩”、“我因何生出敬佩”、“我因此有了什么思考、体会与变化”等等,都未做表述,而我们应知——创作这篇文章时,“我”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我”的感受和情感,去深化“这样的人”的值得敬佩之处,要注重“我”的想法和情绪,去体现敬佩之情的真与深。作者重视了“这样的人”,却忽视了“我”,文章的敬佩之情来源均是“英雄是受人敬佩的”,俨然不够有力、真实。第二个问题,文章的叙述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对这几位名人的事迹、贡献等所做的素材积累和介绍都不够翔实、充分、深入,另一方面表达略显混乱,常有前言不搭后语、前后句联系不强、“想到哪条素材就写哪条素材”的情况发生,影响了“这样的人”的塑造和展现。第三个问题,文章结构不当,既有详略分布不合理,也有整体结构零散的问题。若要文章真正达成自己的创作目的、实现自己的创作初衷,作者还需就这些问题对文章再做思考和创作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