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古往今来的时间纵横,抑或是大江南北的版图经纬,“英雄”这个称呼,总带着独有的光芒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就像是沙滩上的一粒珍珠,以其独有的光彩让人一眼发现并且过目不忘。
珍珠的内核本是一粒沙,可不同的是,它经历了重重的磨砺,在一次次疼痛的包裹中,随着岁月的沉淀,那一粒沙脱胎换骨成了璀璨的珍珠。英雄本身也是凡人,可不同的是,他们迎接了一次次的考验,承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成了众人心目中的英雄。
英雄,不一定非要在刀光剑影中叱咤江湖。如果说,与人较量需要的是勇气,那么与国家较量需要的则是信仰的力量。一个能够将祖国人民的利益放于第一位的人,就是国家的民族英雄。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为了建设祖国,他出国深造,在离开祖国的那一刻,他承诺“待到学成之日,必将全身奉献予国家”。可是回国的旅途是多么艰难,面对美国当局的多方阻挠,他既没有退却也不曾畏惧。是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心,是一种报效国家的坚定力量,让他敢于同一切的障碍做斗争,最终,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了祖国的导弹事业,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攻关。当试验成功的时候,当“两弹一星”的勋章挂在胸前的时候,他践行了自己曾经的誓言。他不高大不魁梧,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全身散发儒雅而慈祥的气息,没有所谓的英雄之气,但他却是新中国真正的英雄。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滴的鲜血。”是谁,在中国颓败之时摇旗呐喊?是谁,在黑暗势力当道时以笔为枪挥毫泼墨?是谁,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慷慨激昂?是谁,在那错综复杂的时局中坚持信仰?共和国之脊梁,人民群众之英雄,对于鲁迅而言名副其实。这位面庞略微有些瘦削的男人,一生的时间都在战斗,同一切的黑暗做着持久的战斗。
古人有言:自古英雄多磨砺。重重的磨难,累积的岁月,大浪淘沙一般地将真正的英雄刻在了历史荣耀的丰碑之上。而他们,也就像是一颗颗光润的珍珠,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群中散发历久弥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