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我与妈妈去了天府之国:成都。我们在雨中漫游了杜甫草堂,感受了一番“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凉意及不适。
一进杜甫草堂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苍翠。雨水的洗刷让树木、竹林、布满青苔的石板路更绿了几分,仿佛流淌着绿色汁液,更带着几分不知名的清香,左侧是一个不大的池塘。鱼里的荷花齐人高,比起北方微山湖的菏,这里的荷花倒像是得天独厚的样子,是一个高挑的顽皮美人在池塘里玩耍。摇摆着抹去满脸的雨水,就是不肯离去。
池塘对面就是杜甫草堂,三间低矮残破的茅草屋,看着就让我想起那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门前的泥泞也让久居城市的我无法驻足,屋后门前,绿色的竹阴里风吹竹响。雨打竹响,这莫不是滋养杜甫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拐角处有一根高状的竹笋,我仔细观看,静立片刻,好似听见它啪啪的拔节声。
往正塘走一段,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中心--大廨堂,这里存列着杜甫的黄酮塑像,它低头深思,是在忧国忧民,又好像在酝酿一篇诗作。不过这个铜像真切地让我感受到了杜甫的贫困潦倒,他真的快瘦成一道闪电了!
穿过大廊堂,一段小径将我们引到诗史堂。迎面而来的是杜甫的一张家庭生活像,这里展示了杜甫留下的多首诗歌。我与妈妈在这里比赛背诵。雨天的展馆阴暗潮湿,背着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我为大唐由盛转衰而深深叹息。
两旁栽满花树的小径将我引到了杜甫草堂的侧门。这里就是锦里。雨淅沥沥地下着,但那热闹的叫卖声,鲜香的食物味道,一扫我们的淡淡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