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砚浓墨,一沓宣纸,几支毛笔,淡淡的色彩在你笔下渲染......没有大肆涂抹,一动一静,山、水柳树鲜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初识国画,是一种意境。
笔尖一点墨在纸.上顿时漫延开来,也许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冷寒气,戴着蓑笠的白发老翁乘着一叶扁舟徐徐前行,跃出的鱼,荡漾的江水涟漪,稀疏的草衣无一不展露着作者内心凄苦、悲凉与惆怅之情,一幅画作刹时让我体会到当时作者被贬官之后的一心衷肠却无人诉苦的无奈与伤痛。
也曾记起,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情,一排排秧苗青黄未熟,一位长者信步踱过,唐诗宋词与国画的巧妙结合,不禁让我游荡在山水之中,回味在无穷韵味之间,好似一腔藕断丝连的情思,引的人无穷遐想却又不得不回于现实。瞻顾历史,着眼岁月,时代的变迁依然带不走他们的繁华,亦如颗颗闪耀的星在滚滚红尘中浮起。
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承担着重任,站稳了脚跟。齐白石爷爷的虾栩栩如生,徐悲鸿画的马雄壮豪迈,无一不展现着中华儿女豁达奔放,慷慨激情的英雄气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文化兴则国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骄傲。
再识国画,是一种热爱。
对它的记忆虽还停留在幼时的一节美术课后就断层,再次认识是在一次展览中。记忆最.深刻的莫不就是那梅花图,抹亮丽的粉红俏皮地挂在枝头,好似随意勾勒但也枝节分明,一黑一红两种颜色的相互点缀,棕褐的枝干向前蔓延,又好似是母亲的手托着几个小娃娃。一点浓墨顿开的花瓣,深浅分明,枝干苍劲有力,一笔连成,毫不拖延。点点赤红交替在黝黑中,紧簇的梅花靠在一起显得画面更加饱满,不一定是井然有序,但定是错落有致。就这么一卷画作,寥寥几笔,却呈现出来一种远近交替的立体感。隔着一张墨纸,混着墨香的展柜我好似又闻到了它沁人心脾的芳香,好似又看到了它在寒雪中孤芳自赏无人赏识却依旧挺立枝头的画面。
初见即是牵挂,初见即是永远,人生若只如初见--国画定是那优秀传统文化中无悔永恒传承的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