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很多。在这历史之河中,唯独家乡那悠悠端午情,令我不能忘。那缕缕粽香,日夜镌刻在我的心中。
公元前278年,屈原被放逐时,在汨罗江边写下绝笔后怀抱大石悲愤赴死。楚国百姓异常悲痛,为保屈原遗体不被鱼虾啃食,人们用粽叶将糯米等物包起来丢入江中。据说还有一位老者,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能驱散蛟龙和鱼虾。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点雄黄”的习俗就这样被传了承下来。
每至端午,爷爷总要喊大家一起包粽子。第一个包粽子的人总是爷爷。只见爷爷先搓了搓手,手脚麻利地捏起一片粽叶,将其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又舀一勺提前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中,将其压实后,夹起一块已被腌得十分入味的肥肉放在糯米之上,接着舀一大勺糯米盖在肥肉之上,再将粽叶尖一折,为这“漏斗”盖上了盖子。最后,取一条细绳将其“五花大绑”,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爷爷端详着这三角肉粽,嘴角上扬,乐开了花。我们微笑着看着爷爷包的粽子,便也动起手来,尝试自己包粽子。等中午大家都包好粽子后,爷爷一声令下,大人们便将粽子送入了蒸笼中。
不一会儿,粽子便蒸好了。掀开蒸笼盖,阵阵粽香扑鼻而来,粽香犹如蝴蝶翩跹起舞,溢满了整个屋子。我顾不得烫,眼疾手快地拿起一个大肉粽。剥开粽叶,一口咬下去,瞬间,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肉香溢满口腔,挑逗着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