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阳光还带着几分温柔,没把柏油路晒出灼人的温度,我和朋友就拎着提前准备好的小桶、铲子和渔网,往蟹子湾海边赶。出发前特意查了潮汐表,今天上午十点是低潮,正是螃蟹们在滩涂上“现身”的好时候——这是去年在海边认识的老渔民教的诀窍,说赶海得跟着潮水走,不然再机灵也抓不到像样的小家伙。
坐公交到蟹子湾公园站,刚下车就闻到了海风特有的咸湿气息,混着远处海鲜市场飘来的鱼腥味,反倒让人觉得格外亲切。沿着木质栈道往海边走,能看到不少和我们一样的“赶海人”:有牵着小孩的家长,手里的小桶上还贴着卡通贴纸;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正低头研究手机里的赶海攻略;还有几位装备专业的老人,腰间挂着防水袋,手里的铲子一看就用了好些年,刃口磨得发亮。
走到滩涂边时,潮水已经退得差不多了,露出大片灰褐色的泥滩,踩上去软乎乎的,能陷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上次来我没注意,一脚踩空摔了个屁股墩,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朋友比我有经验,先蹲下来观察泥滩表面,指着几个小孔说:“你看这些圆溜溜的洞,洞口周围有细细的泥沙颗粒,里面十有八九藏着小螃蟹。”我凑过去看,果然发现有个小孔里偶尔会冒出一点气泡,像是小家伙在“呼吸”。
我学着朋友的样子,把铲子轻轻插进洞口旁边的泥里,慢慢往外扒拉泥沙,动作不敢太用力,怕把螃蟹吓跑。扒了没几下,就看到一只指甲盖大小的螃蟹从泥里钻出来,浑身是深褐色,和泥沙几乎融为一体,要不是它举着两只小小的螯往旁边爬,我差点就错过了。我赶紧把小桶凑过去,想用手去抓,结果它跑得飞快,还没等我的指尖碰到它,就钻进了另一个洞里。朋友在旁边笑:“别急,抓这种小螃蟹得用铲子挡在它前面,断了它的退路,再用手轻轻捏它的背——记住别捏螯,它会夹人的。”
按照朋友说的方法,我终于抓到了第一只螃蟹。把它放进小桶里时,它还在不停挥舞着螯,像是在抗议,那副凶巴巴又没什么杀伤力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面就顺利多了。我们沿着滩涂慢慢走,眼睛盯着地面,时不时能看到小螃蟹在泥滩上快速爬过,留下一道细细的痕迹。有时候刚发现一只大一点的,刚要动手,它就“嗖”地一下钻进洞里,只留下我们对着洞口叹气;但也有运气好的时候,能一次性抓到两三只,看着小桶里的螃蟹越来越多,心里满是成就感。
中途休息的时候,我们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远处的海平面。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偶尔有渔船从远处驶过,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慢慢又被海浪抚平。耳边是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还有远处孩子们的笑声,风里带着海水的咸味,让人觉得格外放松。朋友拿出带来的零食和水,我们一边吃,一边看着小桶里的螃蟹——它们挤在一起,有的在爬,有的在不动,还有的在用螯扒拉旁边的同伴,热闹得很。
大概到了中午十二点,潮水开始慢慢涨上来,滩涂渐渐被海水淹没,我们知道该结束今天的赶海了。看着小桶里满满当当的螃蟹,我和朋友都舍不得把它们带回家——之前查过资料,蟹子湾的小螃蟹大多是近岸品种,离开海水太久容易死,而且留在海边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于是我们走到海边,把小桶倾斜,让螃蟹们慢慢爬回海里。看着它们一个个钻进海水里,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心里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更多的是踏实——就像老渔民说的,赶海图的是乐趣,不是要把它们都带走,给大海留些生机,下次来才能再看到这些小家伙。
回家的路上,鞋子上还沾着泥滩的土,裤脚也被海水打湿了,但心里却格外开心。今天抓螃蟹的经历,不只是抓到了多少只螃蟹,更多的是和朋友一起在海边的时光:一起蹲在泥滩上找螃蟹,一起为抓到一只大的而欢呼,一起看着螃蟹回归大海,一起听着海浪的声音聊天。这些细碎的瞬间,像海边的贝壳一样,被阳光晒得暖暖的,轻轻放在记忆里,想起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满是温柔。
晚上吃饭的时候,和家人说起今天的事,还拿出手机里拍的螃蟹照片给他们看。妈妈笑着说我“玩得像个孩子”,我却觉得,有时候像孩子一样,为了一只小螃蟹开心,为了一次小小的成功欢呼,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明天醒来,鞋子上的泥会干,裤脚上的水渍会消失,但今天在蟹子湾海边的快乐,会一直留在心里,下次再想起的时候,还能闻到海风的味道,看到小螃蟹挥舞着螯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