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故宫

五年级 写景 1214字
2020-08-17 15:20:32

文化不可磨灭,历史不可重来。不论是故宫圆明园或是天坛,都是历史的见证。本周六我与小伙伴们在故宫展开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旅行。

鹰在飞,鱼在游,我在床上打咕溜。周六终于到来了。天是蔚蓝的,在同一片蔚蓝的天空上,一半是星星,另一半是太阳,我和老妈在床上不停的争执着,老妈说他是拨冗去参加的,我则全然不同意,明明是她想去玩儿嘛。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我和老妈放下争执,背起书包往外冲。

紧赶慢赶,好赶歹赶,我们终于赶到了故宫集合点。天已全亮,一大片一大片的火红色照映在了故宫上,也照映了护城河。浅蓝与火红交织的天幕,伴着纺织娘的叫声,僻静而悠闲。只见柳荫下,我的小伙伴们已经久等了我的到来,天愈忽愈亮。护城河的边上一对也赶来参加活动的兄弟正拿着他们捡来的树枝大干一场。

人渐多了起来,故宫也对外开放了。初初的城墙,显得干净而光华。我们顺着护城河路走,由东门走到了角楼,再有角楼走到了西华门。西华门位于故宫的中轴线,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门,当然角楼也非常古老呢。

说说角楼的由来,那可是真叫人哭笑不得呢!相传明皇朱棣年间,朱棣将都城迁来北京,那一日他晚上睡得正香,突然他做梦梦到有人请他去天宫参观一番。他便答应了人,一走进天宫,迎面撞着个颇为对称的楼朱棣一瞧,这楼气派真不小。他仔细一数,这楼恰好9梁18柱72条脊。他第2天早上便开始了实践行动,将工程师的头目叫了过来,现他们在三个月之内作出这么一样好楼来。那工程师头目却就像工程师弟兄们报告了这条惊人的消息,可谁哪知道是楼长什么样啊,于是大家愁眉苦脸,一眨眼两个月过去了。大家又做模型又构想可不论怎么着,朱棣都是觉得不像那9梁18柱72条脊的天宫建筑。其中一个最灰心丧气的想了想:反正也做不出来,一个月后脑袋准搬家,不如买几只蝈蝈回来解解闷儿吧。于是他离开了皇宫。一出门儿顶头就见上一个卖蝈蝈儿的。只见那卖锅的老大爷叫喊着“卖蝈蝈儿喽”,一边推着小车向前走。那老工程师见了买了一个回去,他放在桌上,一群人围着它,左看右看看不够。不过一会儿那工程师小头目走来了,见一大群人围着那蝈蝈看,自己也去凑了个热闹。这一凑热闹不得了,只见那蝈蝈在里面没停的叫唤,当然他看的不是蝈蝈儿,看的是蝈蝈儿笼子。蝈蝈笼子精美别致,其实还蛮对称,他仔细一数,这不就是九梁18柱72条脊的楼吗?于是他们按照这个方式给皇帝做了一个模型,皇帝这回眉开眼笑了,就是这个样式的,于是大名鼎鼎的角楼就新鲜出炉了。

故宫的西华门,风是静的云也是静的,一切好像都静止了一样,迎接着我们这批客人。风云变幻,现在的故宫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我们参观着,参观着……

圆明园让我们记下的是中国人的耻辱;天坛让我们记住的是中国的美丽;而故宫则是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强大。一眼望穿故宫,红墙青瓦,600年的历史故宫依然是那么美,那么静。中国的明清两代历史,仿佛全部浓缩在了小小的故宫里,论大他们有圆明园的论美,他没有天坛美,但他讲述给了我们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一段特殊的中国里程。

(时2020年8月16日于北京,顾恩恺)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有几个明显的问题。首先,开篇就出现了一个不符合主题的段落,没有任何关于“畅游故宫”的内容。其次,在描写故宫参观的过程时,缺乏细节和具体的描述,较为平淡,不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也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和体验。最后,在最后一段,作者对故宫的评价不够准确,有些简单粗暴。 如果要完善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新构思开篇,让它和主题相符,引人入胜。 2. 增加游览画面的细节描写,用鲜活的语言来让读者感受到故宫的壮观和历史沉淀。 3. 在结尾处,可以感性地写出自己对游玩故宫的真是感悟与体会,或者通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对故宫的赞美与感叹,以及对古代历史文化美学的感悟。这样更能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思索。 通过以上的改进,可以让这篇作文更有深度、更具吸引力,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故宫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