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羡慕钱杨二人之间细水长流的爱情,也十分欣赏他们豁达洒脱的处事姿态。《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一本回忆录,通过先生细腻的笔触,我得以窥见他们一家三口温暖细碎的日常,家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艰苦岁月里的相互支撑......这些平凡生活里的真实写照,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全书分为三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在前两部里,不同于一般的平铺直叙,作者把丈夫和女儿从病中到离世的过程比作成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其中的“古驿道”、“客栈”,“小船”应该都各有所喻。当中虽掺杂着平日里三个人的有趣日常,但更多的还是心痛与哀伤。作者不断穿梭于自己的梦境,如同透明人一般注视着女儿的日常,自己却不能被感知。从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当父女二人缠绵于病榻时,杨绛是多么的无助与痛苦。她踏着落叶,形单影只往返于二人的病床,最终万里送别,独自一人在这世上。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可以避免,但亲人的离去总会令生者悲伤不堪。对于自己的情绪,杨绛感知得很敏锐,得知女儿逝世的消息时,“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窟窿里塞......”最难过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曾经相伴的人逐一在眼前消失,其中的打击不言而喻。因此杨绛把这段痛苦的回忆当作是一场梦,梦里只有残忍的离情。“我们仨”失散以后,家就没有了,她就好比一个“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从此不再有家,只有客栈。
然而《我们仨》这本书本并不是只写离别的痛苦。我也是读了后文才知道,一开始是钱瑗在病榻上有了写“我们仨”的构想,杨绛先生应是承女儿的遗愿。从第三部分开始,作者笔调一转,行文不再扑朔迷离,字句间也没有那种哀凉与压抑。毕竟在大部分时光里,是三个人合力将生活变得有趣而充满意义,这其中的快乐远远大于死亡的打击,而作者之所以不避讳地在前两部谈及死亡,我个人认为是为了传达出生命的真实与鲜活,人生短暂,死亡不可避免,聚散离合更是人世间的常态,当我们将情绪沉淀,留存下来的便是对生死的坦然与通透。
杨绛先生按照时间顺序将“我们仨”的日常点滴娓娓道来,在第三部里,作者的笔调逐渐变得轻快,其中也不乏幽默,比如将钱锺书摔倒写成:“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将二人的散步写成“探险”,把学习做饭的过程写成“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类似的有趣桥段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书中也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钱锺书,在生活上他显得有些“拙手笨脚”,但会因为妻子的一句“不要紧”而放下心来;他和女儿是哥们,父女之间总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本书里,柴米油盐里带着生活的温情,幸福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她观察得细致入微,将很多小事都一一记录。一家人将琐碎小事称为“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每次总是详细记录,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书里看见很多细碎日常的原因。杨绛先生的语言平易自然,如话家常,但却不枯燥,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如此真实。
书中也谈及了文革的日子,在那场“十年浩劫”里,她是最早受到冲击的学者,扫厕所,受批斗,甚至被剃阴阳头......但关于这些苦难,杨绛先生却只浅浅带过,不论境况多么艰苦,他们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坚持读书工作、在逆境里相互宽慰,即使物质匮乏,精神世界里却总有寄托。细细阅读此书,你会发现杨绛先生一家家庭和睦的原因,他们对待事情求同存异,懂得换位思考,即使饱经忧患,也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洪水一样涌入电子屏幕,我们在空闲时往往更容易困顿于虚拟空间,忽略了身边的可感世界,于是冷暴力或争执不断地在各种家庭中出现,更加阻隔了感官对于温暖的察觉。《我们仨》就好像一管镇定剂,浮躁在细读的过程中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柔软的心——贴近生活本身,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之处。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接地气的鲜活日常,也能体悟到作者暗喻在某些平常小事背后的人生意义。在闲暇时光里,大可细细翻阅一番。有人建议将这本书倒着读,但我还是认为按照顺序来读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本意。生活总是需要向前看,我们需要接受既定的事实,然后不忘却曾经那些鲜活而细腻的存在,它们是伴着我们前行的温暖回忆,也是尘世里属于自己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