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旅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钟爱。我认为,行万里路会长书本的知识变得不再遥远、深奥。旅途中,那种触手可及的郁郁葱葱、沁人心脾的五谷飘香,难忘以怀的新鲜见闻,都让我童年熠熠生辉。
那一年,我去爬黄山。在黄山脚下,我驻足于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不禁为之深深震撼。
屯溪老街两旁是鳞次栉比、错落有制的,具有宋清建筑特色的各类商铺。我且行且看,感到趣味盎然。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银发飘飘”的食物吸引了。那是一筐白嫩的豆腐,被店家切成了大约一寸见方的小方块。被店家切成了大约一寸见方的小方块,上面长满了一层乳白色的,看头发一样的纤细、蓬松、柔软的绒毛。“这样恶心的食物,真的能吃吗?难道它没有变质吗?吃了会不会拉肚子呢?......”我心里不停地冒出一串串疑问。看到我满脸的疑惑,爸爸推了一把,说:“走,去尝尝?”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走进了这个古香古色的饭店。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秀隽永的文字,娓娓讲述着毛豆腐的由来。相传,朱元璋有一次军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饥饿难耐,便命随从寻找食物。随从从草堆里搜寻出百姓藏在此处的豆腐。此时,豆腐已发酵长毛。由于别无他物可食,随从只能将长毛的豆腐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烤熟后的豆腐味道鲜美,朱元璋吃后很高兴。转败为胜后,朱元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赏三军。由此,毛豆腐逐渐在徽州广为流传。饭店的照片墙上挂着一幅幅照片,生动呈现了毛豆腐的制作过程。每一块豆腐都要恰到好处的配比,恰到好处的泉水,恰到好处的气候,恰到好处的湿度,以及百分之百的用心。在温度适宜的环境发酵5~6天,当豆腐长出浓密纯净的白毛时,毛豆腐就隆重登场了。
不一会儿,热切期盼的主角⸻毛豆腐,终于登场了。一块块金黄色的豆腐犹如一个个凯旋的将领,骄傲又整齐地伫立在盘子里。心率的葱末,低调的姜末,还有数不清的耀眼红辣椒末,装点着“将领”的盔甲。这些颜色与毛豆腐搭配在一起,仿佛一幅信手拈来的写意画,漂亮极了。我忍不住拿起筷子,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入口绵软,齿颊溢香,油而不腻,外酥里嫩的豆腐被清淡的汤汁包围,好吃极了。我环绕四周,发现几乎每桌客人都点了毛豆腐,每位食客的脸上都是和我一样露出赞叹的神色。难怪当地人说:“徽州风情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果然是极具特色。
在安徽的几天中,我几乎顿顿饭离不开毛豆腐。不同的饭店,毛豆腐的口味略有差别,各有千秋,让我愈发喜欢它。于是,毛豆腐成为我这个旅游达人相册中最重要的内容。
教师点评:在这篇说明文中,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徽州的特色毛豆腐。除了取材独特带来的眼前一亮之外,文章还有颇多亮眼之处。首先,引入自然。小作者通过自己在徽州的旅行经历引入了当地特色,让我们很快对徽州与毛豆腐之间的联系形成认识,不仅自然有序、具有吸引力,还很好地呼应了主题。其次,角度多样,介绍详细。小作者主要选取了毛豆腐的来历、外形特点与口感味道做了介绍,这几个角度对于呈现风物特产来说,是既能突出其“形”的特色,又能展现其内在之美的角度。角度选取得当,以此展开的介绍因而井井有条、条理清晰。再次,描写精彩。小作者在文中对毛豆腐口感味道的描述实在是妙笔生花,通过贴切的联想形容,又通过准确的手法,整个描写极为流畅生动,让人不禁口齿生津。文章有底蕴之“味”带来的厚重,还有内容之“味”带来的丰富,《徽州第一怪》真可谓是滋味十足!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