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桃红酒满卮,木棉柳绿手初犁。”又到了一年青团上市的时节,糯米皮中包裹着豆沙馅,清甜的口感让人忍不住多拿几个。在《帝京景物略》中,有一首《五月》诗,诗中提到了五月应景的时令小吃:“青麦饼,麦儿青,豆儿青,水晶帘下看成功。”其实,糯米团子是古代用来祭祀的食品,后逐渐演变成民间食用的点心。
制作青团是一项复杂的工艺。首先,要将青艾草洗净后捣碎,再用纱布包好,将水榨出。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榨出的水太浓,做出的青团会过于黏稠;如果榨出的水太淡,糯米团子就会失去原本的清香。制作好的青汁液体被倒进糯米粉中,搅拌均匀后,放入蒸笼中蒸熟。趁着蒸笼里的糯米团子在蒸汽中蓬松发酵,可以用之前准备好的豆沙、芝麻、枣泥等馅料,包裹在蒸熟的糯米团子中。
虽然制作过程复杂,但吃起来却十分简单。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清香可口。如果馅料是豆沙,那在口中就是甜的;如果馅料是芝麻,那在口中就是香的;如果馅料是枣泥,那在口中就是酸甜的。虽然吃法简单,但品尝时却有着无穷的乐趣。
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吃青团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许多老字号的糕点铺都会在清明节前推出青团,如吴江的桂花楼、松陵镇的五味和、嘉善的万寿斋、湖州的张戬轩、常熟的景德、无锡的同义长、上海的老饭店等。其中,以五味和和万寿斋的青团最为有名。
五味和的青团皮薄馅多,味道香甜可口,特别之处在于它采用了自家独特的工艺。将浸泡好的糯米粉倒进大木桶中,中间挖出一个坑,放入蒸好的青汁,再倒入糯米粉,搅拌均匀,将糯米团子揉成球状,再用勺子压扁,放入馅料,再揉成圆球状,蒸熟后,香气四溢,色泽鲜艳,口感软糯。
万寿斋的青团则更加特别,它采用的馅料是青团中的奇葩——咸肉青团。这种青团的味道与众不同,它不仅保留了青团的清香软糯,还加入了肉馅的鲜美。特别是在蒸熟后,咸肉青团上会冒出一股淡淡的青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虽然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但我认为,没有哪个地方能像江南一样,将糯米团子制作得如此精致。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作者全面细致地对自己的心爱之物做了介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外形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它的特性和功能。作者依照了合理的顺序对事物做了描写和介绍。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小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江南青团的味道和做法,表达了对江南青团的喜爱之情,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描写生动具体是一篇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