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根深蒂固,哪来的枝繁叶茂,没有郁郁葱葱,怎么能证明生命之根有多么的牢固?根为重,枝叶为轻。二者兼有轻重,有联系。轻与重,岂可错位?
如今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时,打字代替了传统的手写模式。因而很多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加之一些流行语言正在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国人在浅陌转化的遗忘着某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加选择的接受了外来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化上下5000年,可谓早已根深蒂固,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使它源远流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靠高GDP来衡量的,更加重要的是其软实力——文化的传播与繁荣,中国被冠名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现如今仅存的文化之国,可见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多厚厚多丰富。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当之无愧是现代科技的鼻祖。四大名著著名海外更是受到了整个文化界人士的热烈追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核心精髓引导着人们的信仰,影响至今,催生出孔子学院,走出国门……文化自信来自于与时俱进,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和成果的开发与传播的分享。来自于恰当的教化,它好比一个人,如果仅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不足以强大,还要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最终所向披靡,这才是一个民族立足世界的根本!
听长辈们说,什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制度,本科大学转型,职业化教育等。无不在正本清源,贴近实际,必定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而我认为,或许竖起一座拯救国语文化的里程碑,想必一定能够及时调整汉语与英语在教育中的错位。英语虽然是国际用语,但是终归得有一个度,它的重要性绝不是能和我们国语比的,所以我们绝不能本末颠倒。
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的同国际有人交流,促进多元素文化的发展,但它并不是要我们14亿中国人都要加入到这个大大的行业里。这有必要吗?这岂不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吗?要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与外语失联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说:“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其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汉语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我们无法回避,在考试制度的错误引导下,我们渐渐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会遇到因为外语的不过关而导致全盘皆输的困境。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国民热衷于外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英语培训班、辅导班形式风起云涌,好不热闹;另一方面,国语则显得有些形影相吊了,甚至连汉字书写都成了问题。国语文化是国家振兴的根本所在,不能一味的追求与国际接轨而怠慢国语的发展,在保证国语发展的前提下,不排斥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多样化。如此,文化的根与叶才能生生不息,所以熟轻孰重我们应该很清楚了吧。
汉语,就是根本!它决定着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坚守自己,并且能否变得日益强大!我们应该抓住根本,把它不断的发扬光大,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且,永不改变!
教师点评:前贤明训,“文章合为时而著”,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轻与重岂可错位》无疑是一篇相当成功的作文。小作者关心时事,针对当下“英语受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汉语”、“人们越来越忽略中华文化”这些现象,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要在保证国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多元化”,即“轻与重不可错位”的观点。文章主题积极、独到,并且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贴合,而作者以自己反复深入的思考、探寻为依据,以平实的语言、诚恳的态度做论述,又以由古至今的我们所熟知的事例做论证,让文章在平和坚定之中传递出创作者的想法,带给了我们力量与启发。在阅读过文章后,“轻”与“重”所代表的含义已清晰明了,孰轻孰重也一目了然,由此,文章的写作目的便已达到,相信也能让读者有所收获。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