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撕开厚厚的云层、从此天光乍泄,曾经那些遥不可及的梦如今已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希望成为现实、此刻,红旗飘扬,万物皆于春风吹抚之下茁壮成长。
何其有幸生于今日之中华,故有人言:“生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人民日报》中写到:“‘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是以如今的我们,正值壮志凌云之时,正值追逐梦想的年华,就该向着光辉灿烂的民族复兴前景全力以赴,御风而行。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登上历史舞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进可爱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宝藏,匠人的神技,文脉的传承,亦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宝藏。
从前只听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却不知是哪里博大精深,如今明白文化和历史是中华民族根植于血脉之中的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纽带”,历经千年,仍然可以让人们跨越时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无限创造力。但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日本更是拟向联合国申遗中国唐朝史料。中国的文化在千年来一直在流逝。揆诸当下,在不少人眼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而圣人的教诲如九州土地上盘岩的虬根,被茫茫世尘风化了枝叶,几近淡去。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流于形式。在历史风尘遗留的沧桑故事里,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我们的精神归属与民族责任感,恰恰需要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来滋养,来唤醒。悠悠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为我们根植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在这片土地上,吾辈青年更应怀揣梦想,开拓创新,把文明的力量转化为自信的气场,带着这份自信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
中华文化的涟漪荡漾出去,汇入世界的洋流,又回溯到原点。在兜转和切磋之间,不经意形成了凝聚文明共识的文化环形山,构成了人类文明走不出的风景。我们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扎根960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 ,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是以吾辈青年当发掘中华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文化魅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从一人独奏到万物共鸣、从孤芳自赏到群芳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