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批评,斥责常贯于耳;嘈杂的言论,模糊的风向,又使人不知所以。左右在别人的想法中,任其摆布,还恐他人诟病。如此一来,总落得不讨好、不自悦。与其说是随和谦鄙的修养,倒不如断言为侏儒观戏的无能。
若言修养,乃是修体魄之苍劲,养性情之风雅,内实外虚,谦恭自敬。并非一昧贬低自己,妄自菲薄,企图恭维他人而自践;又非不思辨别附和,拾人涕唾,总为冷雨浇头而苦恼。当然,亦不可深闭固拒,恃才傲物。如此走向极端往往伴随着偏执与病态,不妨试下中庸明己,兼听自辩。
要知道,他人的话夹杂着主观臆断的情绪和客观信息不对称的偏移。他人的批评与赞许仅为评价的一种,是作为参考和衡量事物的变量。不是真理的标准,不是牢笼的束缚,应是单一化的见解、个人性的独断。如此说来,需层层理清以至透明根本或动机,方才能理智判别与抉择。而聆听舆论和剖析矛盾,有赖于自身修养的深度。倘若有盈硕的思辨力,则无论是过誉还是攻瑕,耳畔萦绕的皆会是自省,大可客观认识呈现的表现,理解内心的感观。在不止的运动变化规律中,不矜不盈的修养引领着洞彻本质,把握程度,以及谈笑自若。
“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以保留你自己的判断。”人和人的交往是各色成见与各式误解的交汇消融,我们无力讨好所有人,不必奉承所有人。那些侈侈不休的评判,惭凫企鹤的虚慕,倾摇懈弛的忧悒,如重担般摧残精神搭固的托架,摇摇欲坠,欲人心神崩坏。过激的否定与难足的欲望侵蚀我们的平常心,不如就将高悬无依的心怀于胸前,休容庸度,审视自身,正衣冠而行独径,立己身以不同俗;愤懑抵触掩于态下,辛辣讽讳藏于口内,兼听明己,不偏不倚,付之一笑,淡然处之。
道德与理性首先要求支配的是自己,宽宥有度的修养教导着我们平淡处世。在淡漠物化与海涵他视里明辨笃行,在格物致知与切身实践下广泛理解,不求认同,以寻变通。难求两全法,便折中兼听他人之言,慎思自析他人之变。以可明哲保身的姿态,秉持中庸泰然的修养,品味有若云烟的毁誉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