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中兴起了一股“孤独”热。于是,再不见三五成群欢笑而过的人群,到处是低头沉思“孤独徘徊”的身影。
诸位“孤独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独,否则,就不会脱离缤纷多彩的生活而作茧自缚了。斯·茨威格曾说:“真正的伟大是孤独,哪里没有伟大的性格,哪里就没有伟大的人物..…”所谓孤独,并非遗世独立,而是淡泊名利。古人有诗云:“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代学者王国维就用这句词来比喻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境界——甘于孤独,甘于寂寞,“独上高楼”。可见,“孤独”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般肤浅,它实在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说,“水习于法必澄以求清,人习于俗必修以入圣”,进入孤独的境界才能自我塑造,日臻完美。
中外一些名家的伟大成就,常常出自“孤独”的境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矢志文学为此他终身不娶。晚年,福楼拜一人独居塞纳河畔,潜心写作,常常通宵达旦地精心雕琢笔下的人物,最后终以《包法利夫人》等一系列著作而名垂史册。我国画家齐白石老人曾说:“夫面者,寂寞之道。”他一生钟情于绘画,晚年时,曾十载关门谢客,并声言:“饿死京华,公等勿怜。”正是这种甘于寂寞的精神,使齐白石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进入孤独的境界颇不容易,首先要有淡泊的处世态度,不为外物所动;更重要的,是要有失志不渝,一往无前的精神。
由此看来,现在一些中学生对“孤独”的理解是不免偏颇了。他们误以为孤独便是不合于众,独树一帜,以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深沉”,表明自己丰富的“内涵”。而事实上,恰是这种误解使自己步入了“孤僻”的误区,从而使孤独成为一种矫情。与人隔绝、与世隔绝,而自己却情无所钟,在茫然中徘徊,丧失了自我,这不是很可悲吗?
我们正值风华年少,心中充满求知的渴望,何必为追求所谓“个性”而孤立自己呢?既然难入真正的孤独之门,我们又何不投身于精彩的人生呢?孤独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境界,我们期待成功,必然要循寂宽之道,经历一番“为伊消得人推控”的苦痛,最后方能获得“蓦然回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