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种物华中,最是微小而不起眼的,莫过于那轻盈的稃。它,不似金石之坚硬,不比锦绣之华丽,更没有珍珠的光彩夺目,却以其轻盈的姿态,承载着稻谷的精华,见证了农人的辛勤,蕴含了生命的奥秘。正如古人所云:“细雨鱼跃波,微风鸟拂翮。”
让我们从一段往事说起,那是在一个宁静的夏日,我漫步于田野的阡陌间,偶遇一位老农正收割着金黄的稻谷。他的汗水,滴在那轻盈的稃上,仿佛是大自然最真挚的祝福。我问及他对这些稃的看法,他笑着回答:“这稃虽轻,却是我们生活的根基。”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声音,低沉而又充满力量。
在古人的诗篇中,稃常被赋予深厚的情感。杜甫曾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豆苗,便是那不起眼的稃所孕育,它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启迪了他的思想。又如王维所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春意盎然的画面中,是否也有稃的身影,默默地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然而,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正如《诗经》所载:“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那卷耳,便是稃的一种,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如《楚辞》中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其中隐含的是对自然循环的敬畏,而稃,正是这自然循环中的一份子。
在现代社会,稃或许不再像古时那样被人所重视,但它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就像那些在都市中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如同稃一般,平凡而伟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社会的繁荣,却往往被人忽视。正如那句诗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们,正是这无名之始,有名之母的最佳写照。
此外,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存在,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人们追求繁华与显耀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那些默默付出的美好。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位老农身上。他的一生,就像那片稻田,虽然不被世人所瞩目,却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希望。他的故事,如同一首长歌,唱响了岁月的旋律。正如那句诗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求索的路上,愿我们都能像稃一样,即使不被世人所铭记,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此,岁月流转,我们都是那时间中的一粟,或沉静或跳跃。而稃,便是那永恒的见证者,伴随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教师点评:稃,是小麦等植物的花外面包着的硬壳,也为谷壳、粗糠。小小一粒谷壳不足为道,可作者却言“稃之轻,承载着世界之重”,也以循循善诱的文字向我们阐明了这一点:开篇先介绍稃,而后借自身经历和老农之语引入,接着引经据典、回溯历史、放眼当下,从古人之言、历史沿革和当下发展等层面展开探讨,进而深入剖析其中哲理,最后首尾相应,形成闭合,用老农的故事演绎了全文对稃的阐释,巧妙升华主旨。文章以取材之新颖、视角之开阔、见地之独到而富有哲思,也以论述之有序、论据之广泛、论证之充分而智慧满纸。作者若能在开篇对稃做更具体的介绍,例如稃是麦子的什么部位,有什么特点,对于麦子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等等,会更有利于观点的阐明和解读。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