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厚积”,后“薄发”

四年级 议论文 918字
2024-03-04 20:11:25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有云:“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老子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诸如此类,都深刻地表明了人们强调“厚积”力量。如果我们把厚积看作正常发挥的基础,那么薄发则是超常发挥的表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厚积是薄发的前因,薄发是厚积的结果。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俗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羡慕别人拥有很多机遇,羡慕别人得到命运的亲眯,羡慕别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到荣耀和鲜花背后的汗水、泪水。书圣王羲之若不苦练,怎会书法功夫“入木三分”;达·芬奇若不坚持画鸡蛋,怎能创作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李兆基若不创业之前磨砺自己,接受商业会的熏陶,又怎能白手起家,成为香港富翁……因此,做大事者,须先打好的地基,树若扎根不深,则易被风雨所摧毁;高楼大厦平地起,“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也是一样,脚踏实地的,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要想薄发,只有厚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红在守望着春天的百花盛开;“是谁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流水在守望着奔向大海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桃花在守望着故人的归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之对葡萄球菌有数十年研究,那他还能成为青毒素的发明人吗?试想,爱迪生如果不是做了无数次实验,并一直倾心于此项研究,又怎么研究出具有使用价值的电灯泡呢?悬崖峭壁,看似坚不可摧,但用斧凿不停敲击,一寸一寸地深入,不断厚积,飞跃出现,突破随之,隧道打通。

姜子牙年逾古稀,垂钓于渭水之滨,才迎来文王,后辅佐周武王攻下殷都,建立了周朝。诸葛亮高卧隆中,等来刘备三顾茅庐,进而辅佐他建立了四蜀国。试想姜太公取得的成就仅仅是因为与文王的偶然相遇吗?诸葛亮名垂青史仅仅是因为刘备偶然听到传闻而三顾茅庐吗?非也,他们在成功来临之前,胸中已有万千韬略。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水滴石穿,始信厚积薄发之功。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修明自身,一点一滴厚积力量才能薄发,达超常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