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清明

四年级 叙事 798字
2023-01-03 10:37:49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清明,踏青游古镇。

白墙黛瓦,粉妆玉砌,历史沧桑,却有独特的庄严。远离繁杂的喧闹声,我踏在平静的石板路上,青色的、黑色的、青中带黑的石板参差连接。我在各色石板上留下痕迹,感受古镇的温柔,仿佛看到了岁月的年轮,忆起了逝去的故人。古铜色的门把上,撞见束束艾草,淡淡的清香弥漫于空气。树上尚有梨花残瓣,地上亦有星星点点,色泽虽无许多娇艳,却胜在素淡雅致。座座石桥下,漂过粼粼清波,偶尔摇过的小船,带着“吱呀、吱呀”的木浆声而来,又悠然远去,那画面颇有几分“幽巷深处有人家”意境。

我醉于景。

一阵飘香,寻去,一家青团店。老人娴熟的动作,令我看得入迷。糯米团上沁满艾汁,绿色的汁,白色的面,和出了一个同样让人神清气爽的艾草团,翠生生的绿,绿得令人喜爱。旁边,一盆甜豆沙,揉成一个个团。豆沙包入艾草团,左手转,右手捏,眨眼捏成茶杯状。豆沙陷入茶杯,抖一抖,闭合。左手到右手,右手到左手,揉成圆球,似一枚玲珑小巧的鸡蛋,转身放入蒸笼。一道道工序,在老人手里一气呵成。抬眼看去,老人浑浊的眼睛似乎闪烁着一束清澈明亮的光。蒸好,揭盖,香气扑鼻,光滑的亮与透澈的绿,令人馋涎欲滴。咬上一口,艾叶的香在嘴中化开,甜腻腻的豆沙,久久不能忘怀。

我醉于食。

我美美地品尝着青团。我想,美食,色香味的交融,尤其在这样的节日登场,带给我们舌尖上的惊艳,始终是一种传承。一种美食,一缕味道,一个节日,一段追忆,品尝美食,亦如诉说故事,感悟人生。老人从上一辈先人手里继承了青团手艺,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重复着,坚持着,每一个青团裹的是对先人的浓浓相思,飘出的是对传统节日的坚守与传承。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孤独中坚守、在坚守中传承的精神。感谢清明,让这份蕴含着古老历史及精神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我醉于美。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成翠。”

梨花风起正清明,我不只有醉。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充满着古香古味的文章,从文章的标题开始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看来,作者是一位腹有诗书的才人,能够熟练地将古诗词运用于古朴的意境之中,这很难得!文章的结构完整清晰,从景、食、美三个大方面展开,由诗起,又有诗作结,完整对应,在视觉上就带给了读者舒适的享受。在文章内容的深处,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思考,清明之于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古镇里每一道痕迹都在阐述着关于逝去的故人、过往的光阴的故事,是素雅别致,也是沧桑庄严,香气扑鼻的青团里是人们对节日情思的寄托,每一个、每一口都有属于它的意义,节日之于我们是历史与精神的传承,这份思考恰恰是文章的最难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