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沉沉的,刮着风,很冷。
“看,那是鼓楼。”妈妈指着一座古楼,说,“附近还有一座钟楼,它们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据说,古时候,钟楼悬一口大钟,鼓楼有一面大鼓,早晨敲钟,傍晚敲鼓,‘暮鼓晨钟’,给大家报时。”
“只在傍晚敲鼓吗?”我看看那座华丽的鼓楼,问妈妈。
“晚上也敲吧。听说,击鼓报时,敲三下,就是三更,敲五下,就到了五更。来,往这边走。”妈妈说着,拐进旁边的一条街。我赶紧跟上去。
哇,好多吃的!
街道的两旁有好多家吃东西的店铺,“老童家腊羊肉”“马二家羊肉”,还有羊肉泡馍店。
“来,小丫,”妈妈拐进一条不窄的巷子,“我闻到香味了。”我们顺着香味来到一家小小的店铺前。一些推着自行车或提着菜篮子的人正在排队。妈妈让我排在队伍后面,自己凑到前面去看。
“柿子饼。”妈妈回来兴奋地说。
没一会儿就轮到我们了。柿子饼外形有点像新鲜的柿子,橙红色,圆圆扁扁的,在平底铁锅里被油煎得滋滋响。
穿着白褂子、围着花头巾的大婶飞快地说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懂,妈妈也疑惑地眨着眼睛。
大婶指了指锅子前的纸牌——哦,柿子饼还有不同口味——我挑了一个豆沙馅和一个哈密瓜馅的。大婶拿起小纸片往我手里一塞,拿起锅铲一铲,热乎乎的柿子饼就到了我手里。
一口咬开脆脆的皮,软糯的馅流进嘴里——好烫,好香!
“吹一吹——吹一吹——”妈妈说。
天色渐渐暗下来,巷子里穿行的人也多了起来。两旁的灯次第亮了。
妈妈带着我进了一家卖羊肉泡馍的店铺。
“两碗羊肉泡馍。”
“馍呢,多少?”
“啊——”
围着兰花头巾的老板娘明白我们是来吃稀罕的了,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面饼,解释道:“这是馍,一两一个,你们要几个?”
妈妈看看我,说:“一人一个。”
“好的。”她拿出两个馍放进一个汤碗里,递给我们,“把馍撕碎,等着。”我们乖乖地围着桌子,学着别人的样子,把馍尽量撕碎。
不一会儿,服务员端走了馍,很快,就端上来两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
硬硬的馍,泡在鲜香入味的羊肉浓汤里,好吃极了。
我们吃得浑身暖乎乎的,心满意足地走出来。妈妈带着我拐进另一条巷子。巷子两边,有各种店铺,卖虎头鞋的、卖彩绘泥塑的、卖剪纸的、卖布老虎的……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瓷画片!”
妈妈领着我走进一家小店。店铺里,有瓷片拼成的画。
“这是仿唐三彩烧的瓷,我自己设计、定制的。”老板迎出来,得意地说。
我看中了墙上的一幅画。
“这是农民画,这里还有。有的是我采风时带回来的,有的是农民送来的,都是我挑的。”老板给我们讲画里的风情,讲画的特色,讲陕北的美。说得兴起了,他还说起唐三彩,说起了中国画。他说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老板讲得口渴了,问我们要不要喝茶。妈妈看看时间,遗憾地说:“天晚了,我们该回去休息了。”
妈妈拿着她选的瓷画片,我拿着喜欢的农民画,走出店铺,走进了西安的夜色里。妈妈说,明天带我去看秦始皇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