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回家,我总要帮父母做些家务,收拾一些杂物。今年元旦,我帮父亲办了一件令他自认为无法完成的事。院门口的路灯不亮了,我拿凳子、架梯子,查原因,看线路,更换旧电线,接上新开关,线通灯亮,父亲乐得合不拢嘴。正当我把一应器具放回工具箱,我在箱边的纸盒里发现了二十五六年前的“宝贝”——一摞明信片。
图片
逐一打开,翻看,回味,青春的过往,像翻动一页页日历,一半浏览,一半流淌的印记。
其中,有三张明信片,是现居泰安的姐姐寄来的。分别在1994年、1995年、1996年的元旦前夕。那时的明信片,是中国邮政统印的贺年(有奖)明信片。这种明信片不用信封、不贴邮票。一面自备邮票,设有邮编、收寄信人姓名地址等区域;一面则配有年画、卡通图及祝语等板块。还有参与年度抽奖的组别、号码,主画面与抽奖区域,画有虚线、剪刀图,提示你由此剪下,兑奖。这样的明信片,集书信、祝福、抽奖于一体,在当时大为流行。
图片
姐在1994年的元旦明信片上,写下这样的祝语:
只管埋头跋涉,把赞美和指责,留给别人去评说。只管躬身耕耘,无论收获是丰硕还是微薄,只求一生充实在握。
姐当时写这样的祝语,别有用意。1993年7月,我师范毕业。我懂“哪个乡镇来,哪个乡镇去”的分配原则,可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分配到本村。一心想走出大山,三年城里的中师学习却回村任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仅亲友纳闷、村人议论,我更无法接受,懊恼了好一阵子。姐深知我的心思,在泰安88医院实习的她,借着辞旧迎新,寄来明信片,送上问候,既有理解与安慰,也有劝解与鼓励。这对于心高气傲的我,无疑是雪中送炭。我虽不记得当时捧读明信片的情景,可今日再读,竟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与感动。姐1995年元旦寄给我明信片的祝语只七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我工作一年半之后,我已适应教学生活,调往邻村小学,还处了对象。这七个字应是彼此的勉励。1996年,我执教的第3个年头,工作上顺风顺水,姐用明信片送来了“新年快乐,工作顺利”的祝福。
图片
有两张明信片是哥哥寄给我的。时间分别是1995年和1996年的元旦。当时,参军的哥哥考中了军校——湖南长沙工程学院。久未回家的他,在明信片上写下了“久违的你,是否一切如从前?地球是圆的,终有一天会相见。佳节快乐!”有深情的问候,有无限的期待。在校的哥哥正练硬笔书法,所写的字体刚劲有力,语句编排错落有致,标准的庞中华体配上温馨的祝福。可以想象,在那个“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年代,我收到哥哥的明信片,该是多么自豪与幸福。
图片
有一张明信片是我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寄送的。她送的这种,不是邮局统发的,而是个性化印制的。正面的图画,是一对男女孩。男孩一手打伞,一手持花,既显关爱,又似表白。图配标题“深深祝福”,下有小字两行,“好花一朵叫勿忘我,愿你摘它时时记得我。”既带深情,又显浪漫。祝语也讲究,上写敬赠和我的名,正文先有引题,“人固守着爱的回忆,就像固守着生命的源头。”紧跟“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祝语,后附落款与时间。像这种略带“甜蜜”的明信片,定是要装进信封邮寄的,毕竟是属于两个人的“心语”。
我与妻相识的那段时间,我俩身处两镇,邮递传书自是日常。妻到传达室取信,她的同事看我写在信封上的地址、姓名,总是夸赞:“一看这字,就是老师写的。”
图片
还有两张明信片,是学友福华从上海寄来的。他考取的是上海电力学院,是我班学友中走出去的第一个高材生。他在一张中国邮政贺年明信片上,写下富有诗意,与学友坦言的祝语:现在你过得好不好,捎去一声轻轻地问候:心想事成,事事顺心;工作顺利,爱情甜蜜。另一张属私人定制,他用英文写下新年的祝福。当我把两张明信片拍成照片,用微信转送,附上新年快乐的祝福,他第一时间回复:祝你和家人新年快乐,事事如意!哈哈哈,美好的回忆!你真是有心人,还一直保留着……
图片
时光易逝,祝福如斯。读着学友的祝语与感言,我有了些许感悟。现如今,迎新寄送明信片,早已被手机短信、微信取代。而我,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搜寻,再次品味,久违的温暖、无声的感动,却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宛如刚疏通好的管道,立时有了时空的流转,重逢的感念。或许,几十年以后,手机微信、短信,也像今天的明信片一样成为安放时空一角的“古物”,但那时那境,忽而的重逢,久别的相视,遂心的将是永恒的祝福,彼此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