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叙事 608字
2022-09-10 10:26:02

我的爷爷是个竹匠,年幼时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四君子中的“竹”有了特殊的情感。在对竹由原料变为器具的观察与实践下,我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经验。

爷爷编的是背篓,在乡村里是再平常不过的农具,却也有许多讲究与工序。挑竹、搬运、刮粉、切割、片竹等十来道工艺做完,却只是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头戏还没开场。而等到编竹开始,一上午已经过去了。

爷爷常常清晨出门带回一根竹,在堂屋一劳作就是一整天,直至夜深,一个完整的背篓才制作完成。

我曾劝他休息,他不以为意地说初学时三四天才做得好一个,那时候不吃饭也想知道这根竹片怎么绕才整齐,现在简单多了。

小小的我曾搬个竹凳坐在门口,看着爷爷给竹子“刮胡子”,半晌好不容易有了结尾,我以为他下一步应该是破竹了,却发现他换了把小一点的刀刮第二遍。

我耐不住无聊,看着爷爷游刃有余的样子,就自告奋勇说试试。没想到沉甸甸的铁具笨重而又硌手,刮完一节我就气喘吁吁。盲目地求快求进就像旋风过境,徒留一地慌乱。

爷爷也带我去过其他竹匠的家里头,里面摆着风格式样不一样的竹篓,我好奇地看着,比较之后发现爷爷的背篓有一个特点——篓底很高。之后有人来找爷爷加固背篓的时候,我才发现用过一段时间的背篓往往底部磨损严重。

我想起爷爷每次编完篓身,制底时就像绕着下部围了一圈小城墙,细密而坚固。正是生活经验助力了器具的改良与进步,无论是不足为奇的一个竹具,还是世界前沿的创新产业,都应该以生活实际为依托、为源泉。

还有编底时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最后一团乱麻无处下手;做框架时要用火将竹骨燎软,才光滑漂亮……

如今,爷爷和他的竹篓给我带来的智慧像奔腾的溪流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