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准备制作香喷喷的桂花糕。
桂花糕经过蒸、拌、擀等工序做成,其口感细腻,闻着有一股淡淡的桂花的清香。那甜丝丝的香味和微微清凉的口感中,有一种让人抵挡不住的诱惑,让人吃了还想吃。
桂花糕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书房中入睡时,梦见了奎星,魁星命西海龙王载着杨慎飞上月宫去摘桂花。他爬上桂花树,折下桂枝后醒了过来。后来他考进了状元。到了明朝末年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从杨慎“飘满桂香”的书斋中得到启示,将新鲜的桂花收集起来,用蜜糖腌渍,再将其与蒸熟的米粉、熟油和糖拌匀,并压成型装入盒中,取名为“桂花糕”出售。桂花糕一经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后来他的做法,几经改进就变成了现在的法。
奶奶先准备好木柴,给大锅里加入半锅水,然后生火烧水。等一切都准备就绪,我们就开始制作桂花糕。
妈妈将事先准备好的桂花装进袋子里,用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顿时,股清澈的桂花枝从石头下面流入盆中,一阵阵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随后,妈妈将桂花倒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形成桂花水。再给糯米粉中加入桂花、熟油和糖,倒入桂花水,将他们搅拌均匀后倒入高箱中,再用木板顶住高箱并压紧。不一会儿,一块儿方方正正的桂花糕就出现在了木板上。接着妈妈将桂花糕连同木板一起放进锅中,盖上盖子,用大火蒸。
厨房里的白烟中带着丝丝甜甜的香气,从几层高的蒸笼中冒出来。20分钟后妈妈揭开蒸锅。雪白的桂花糕上镶着点点棕黄的蜜桂,香甜的桂花糕就出炉了。我迫不及待的点起脚尖,舔舔嘴唇。妈妈小心翼翼的取出一块儿桂花糕,放进素净的白瓷碗中。我迅速拿起香甜的桂花糕塞入嘴中,却烫的我差点儿吐出来。
妈妈笑着说:“小馋猫,现在太烫了,等它凉一凉再吃吧。”微风拂过,吹落了树上的叶子。过了一会儿,桂花糕就凉了,我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小口,软糯清香,甜而不腻。米香、油香包裹着桂花香,多种味道裹在一起,甜中带干,又伴随着丝丝的清凉。此高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啊。
这或许是桂花糕本来的甜味,亦或者是我们劳动后的成果就是这么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