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楼住着一位老奶奶,她个子不高,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特别有神,嘴角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每次看到她,她的衣服上都或多或少粘着一些猫毛,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有白色的,黄色的,灰色的、黑色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猫窝里打了一个滚呢。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猫奶奶,因为她很爱猫,养了十多只猫,家里车库里都养着猫。
每天上下学时,我都会在楼梯上看到一只胖胖的小白猫,蜷缩着身体,安安静静地躺在楼梯上打盹。就算有人从它身边走过,它也只是微微抬起头,半眯着眼睛瞟一下,无精打采地“喵”一声,接着又趴下去。有一次,我按耐不住好奇心,问猫奶奶:“奶奶,请问这只小白猫为什么一直睡在楼梯上啊?它为什么不睡在温暖的家里呢?”猫奶奶蹲下来摸了摸小白猫的头,怜爱地说:“这只猫叫小白,是被一个老板娘丢弃了的,我觉得它可怜,就把它抱了回来。可是我们家的那两只猫欺负它,会用嘴巴咬它,所以我只能把它暂时养在楼梯上。”奶奶说完,把小白轻轻地抱了起来,小白享受地“喵喵”叫了几声,用圆圆的小脑袋在猫奶奶的怀里蹭了蹭,像是在感谢奶奶的收留和照顾。
楼梯拐角处的碗里总是装着满满的食物和干净的水。
每次下雨天,猫奶奶就都会仔细地清点猫的数量,生怕哪只贪玩的小猫没有回家,淋湿生病。
天气越来越冷,猫奶奶从车库里翻出了许多纸板。我好奇地问猫奶奶:“奶奶,你要干什么呀?”“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来我家吧。”猫奶奶神秘地说。我一走进奶奶的家门,就看见两只圆墩墩的灰猫躺在沙发上,看见主人回家,他们立马来了精神,从沙发上蹦了下来,用比苏炳添还快的速度冲到了主人身边,转着圈在奶奶腿边蹭来蹭去,“喵喵喵”地撒娇。
猫奶奶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剪刀,胶水,透明胶,报纸……左剪剪,右剪剪,各种材料在奶奶的手中飞舞着。她眼神无比专注,像在创作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不一会儿,一座别致的小屋就做好了,原来是在给小白做窝呢。猫奶奶对这房子,左看看右看看,皱着眉,连连摇头:“这样还不够暖和。”于是猫奶奶又找来了一块柔软的小垫子放了进去。小白围着小屋转了几圈,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屋子。奶奶蹲下来,温柔地对小白说:“小白,这是我给你做的新窝,很暖和的,以后你就可以睡在这里啦。”小自好像听懂了猫奶奶的话, 一溜烟地钻了进去,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
在小区里,总能看到猫奶奶和她的小猫们的身影,她们成了小区里一套特别的风景。
教师点评:之所以叫“猫奶奶”,是因为这位善良的邻居老人爱猫、护猫,无论是收养的小猫还是被遗弃的小猫她都悉心照料,想要更好地介绍这位“猫奶奶”、更好地凸显“猫奶奶”的特点,这些俨然都是极佳的切入点。于是,小作者以此着手广泛收集事例,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猫奶奶”举动行为的观察、与“猫奶奶”偶遇时的闲聊交谈、来到“猫奶奶”家中参观做客的经历都作为素材的储备,然后精心选取了其中最为典型、突出、有趣的片段、场景、过程加以讲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此番对事例的甄选,其实达成了这样几个效果:一是有序而全面地还原了自己对猫奶奶逐步加深了解和认识的历程,二是细致且生动地再现了“猫奶奶”与小猫们相处的可爱日常,三是充分又深入地体现了“猫奶奶”喜爱猫咪、为人善良、温柔热心等诸多特点。也正是在这些事例展现、效果达成的过程之中,“猫奶奶”这一人物被勾画,被塑造,被立体生动地呈现,也被我们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