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爸爸带我去游云台山。那天早晨,阳光明媚,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我们终于到了云台山。
车进山不久便开始钻山洞。山洞一共有十八个,大小不等,小的还没等进洞,已见出口;大的则要行驶两三分钟才能出去。洞外阳光明媚,热浪袭人;洞内却是伸手不见五指,凉爽宜人。洞顶不时有水珠滴落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穿过山洞,便到了云台山主峰小北顶脚下。我们下了车,稍作休息,便开始登山。
登山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望不到尽头的石阶,我再也兴奋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胆怯——那石阶怎么也有上千级吧。可既然来了,总不能当逃兵啊,上!
我爬完了石阶才得知,这里只是半山腰。站在深渊边向对面望去,再也看不到阳光灿烂的景象,山谷间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周围的群山若隐若现,使人无法看清它们的真而目,这让我觉得十分可惜。不过那如轻沙遮面般的感觉,也给周围的山峰平添了几许秀美。
再往前走,是一段上坡路,虽然不是十分陡峭,却十分狭窄,而且由于前两天才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我从未登过真正意义上的山峰,在我的想象中,山路经过雨水的冲刷,应该露出光滑的石面,不应该这么难走的。路难走,我只好一直盯着脚下,连周围的景色也顾不得欣赏了。我走着走着,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到了药王庙。庙中洪奉的是药王孙思邈,不时有游人在这里虔诚地祈祷,大概是希望“药王”保佑他们别生病吧,药王庙的左侧有一棵古树从山边斜伸过来,茂密的枝叶搭在庙顶上。庙的右侧是一个山洞,传说药王孙思邈当年曾在此洞中居住、炼药。由于洞中十分阴暗,我没有看到那块传说中被药王煎药熏黑的石头。
游过药王庙,我们接着向上攀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登上了山顶。从山顶放眼望去,虽然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因为吃了许多苦头才到达,所以感到十分自豪。此时已接近正午,山中雾气已散去,阳光照耀在群山上,把翠绿的山林映衬得十分耀眼。山峰林立,各具形态,那种恨不得留在此山中的感觉渗入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下午,我们来到云台山瀑布。在离瀑布一千米远的地方,我见到了平日只能在电视中见到的涓涓溪流,越往前走溪流越宽,流速也快了许多,由于石头高低不平,水流冲击着石块,发出“哗哗”的响声。
我们从溪中蹿水前进,清澈明亮的水冲击着我们的脚踝,使人感到阵阵凉意。我还未见到瀑布,就听到雷鸣般的隆隆声,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再往前走,站在瀑布下面的水潭边,一阵阵如烟如雾的水滴飞溅过来,估佛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仰起头来,只见一条白练挂在两山之间,气势非凡,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张开双臂,真想去拥抱它,领略它的磅礴,此时此刻我真正懂得文人墨客赞美大自然时那种陶醉其中的心情了。
正如李健吾先生所说:“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云台山中不仅有高山、行云、翠林,还有飞瀑、流水。山水交融,仿佛一幅水墨画,使人心仪不已。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内容具体,文笔流畅,有自己的思考。文章移步换景,描写全面,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对景物形成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