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四年级 说明文 783字
2023-05-01 14:43:03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个梨花香满庭院的春天,必将回响在人们心间,连绵不绝。

据说介子推曾为晋文公割腿肉充饥,晋文公有意封赏,介子推却与母隐居山林而不受。晋文公便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山,怎料介子推却被焚至死。晋文公发现他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天成了晋文公祭奠介子推的日子,后演变为清明。

自春秋迄今,清明节经过了岁月的洗涤和沉淀,如今仍在新社会熠熠生辉,我忽而想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哲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

清明当天父亲起的分外早,瞻前顾后准备祭祖要用到的祭品,难得见父亲这般对某件事上心。祭祖的过程颇为繁杂,一整套流程下来,费时又费力。父亲看起来却是不亦乐乎,又是除草,又是磕头,又是燃鞭炮的,豆大的汗珠清晰可见。我疑心一问:“父亲,我们为什么要祭祖呢,我认为不过是些繁儒礼节罢了,而且又有谁来领你的情呢?”

父亲憋红了一张脸,凶吧了起来:“怎么的话!祭祖是世代薪火相传下来的民俗,怎能弃?而且为人处世就的便是一个“孝”字。领不领情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不能失了这份心!”

诚然的说只有个小学文凭的父亲,这会儿也长篇大论起来,我自知理亏,脸发烫了起来。

当天山上祭祖的人很多,都紧挨着排队上山,鞭炮声不绝于耳。几个感性一点的阿姨,低声抹了两把眼泪,念叨着:“爸妈,女儿来看你们了,你们在那边有没有想我……”没有人会莫名其妙,这好似成了一种共识,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情怀。试想是你至亲的人离你而去……

人们穿的都是清一色的单调白黑大衣,是出于一种敬畏,更是出于一份孝心。只有在清明这天,人们才能捋顺身上的每一根筋,仿佛才能魂归故里,找到家的方向。

小为家,祭祀先祖;大为国,缅怀先烈。“死亡不是永恒的消除,遗忘才是”,人们未敢忘,遂相印于心间,予以那些逝去的魂灵抚慰。

老一辈人念念不忘,新一代人必有回响,一脉相承,长存于心,清明!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