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翠绿的丝瓜切成块,再加个鸡蛋一起煮,最后撒一些葱花,便是餐桌上的美味了。我已经记不得是怎样爱上它的了。每每到了丝瓜成熟的季节,少了它,我便会食不知味。
外婆说:“这么爱吃,自己种些吧!”可如今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镇里,地比金贵,想开辟一小处菜园可以说是极奢侈的想法了。我随手扔了颗丝瓜子在楼顶阳台的花盆里。土壤并不是很肥沃,虽然阳光雨露也充足,但估计不会起太大作用,不过只是随手一扔而已,我也没抱多大期待。
可是过了不久,丝瓜子竟长出了小苗。又过了不久,它开出了一朵朵嫩黄色的小花。更出乎意料的是,它日益茁壮,逐渐翠绿,还顺着外婆搭建的简易棚架越爬越高。它爬上了晾衣架,爬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肆无忌惮地占领了整个阳台。放眼望去,阳台上一片葱翠。阳台上爬满了丝瓜藤,最后还能看到几个绿油油的小瓜,让人仿佛置身瓜果园中。看着不断生长的丝瓜苗,我很是愉悦,盼着它给我带来更大的惊喜。
夏日,炙热的太阳征服了路边的植物,一切都失去了生机。本以为丝瓜也会打蔫儿,可我跑到阳台一看,这里还是像以往一样一片葱翠。死气沉沉中一抹鲜绿,反而显这得鲜绿更加夺目耀眼。我因炎热面烦闷的心情仿佛被一股清新的泉水淹没、只剩下笑意绽放在嘴角。夏夜,这儿便成了邻里话家常、孩童玩闹的去处。
后来,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神奇的丝瓜》,感触颇深。季羡林先生将平常的丝瓜描写得极不平凡,写出了丝瓜对生长的执着追求。季羡林先生的丝瓜藤每天长高半尺,从一楼爬上了三楼。我种的丝瓜也一样,才那么些日子便爬满了阳台。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的不平凡还在于其极强的应变能力与控制自身的能力: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给处在有利地形的瓜找到能承受自身重量的地方,转危为安。这也像我的丝瓜一样,总是稳稳妥妥地将自己安置在架子上。我种过丝瓜,用心浇灌,陪伴过它们成长,所以能深深地体会到季羡林先生由丝瓜而生的喜与忧。
但是季淡林先生毕竟是季羡林先生,他巧妙地将丝瓜的生长轨迹和自己起伏的情感融为一体,在他的笔下,丝瓜似乎也有了思想,甚至有了自己的行动。再平常的丝瓜也变得不平凡了。这是我所缺失的,缺失了对生活中平淡事物的洞悉和感动。
思索过后,我幡然醒悟:丝瓜本是平常之物,却如此不平凡。根深深扎进土壤,藤蔓向着阳光肆意生长。这般顽强的毅力与生命力,不禁令我折服。
我们也要用顽强的意志扎根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站在丝瓜藤下,微风吹起它浓琴的叶,沙沙作响。缓缓合上书,我无言静观。丝瓜藤依旧淡然秋阳下,它微笑着注视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