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论曹操

四年级 读后感 785字
2021-11-27 11:02:31

最近我迷上了妈妈给我买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在读的过程中,一个疑问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很早就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的随机应变让我万分佩服;但是曹操又经常被形容成奸诈多疑的角色。这是完全矛盾的,为了能全面了解这个人物,我查找了更多资料,认真去寻找答案。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曹操是一位孙武式的军事家,当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那地方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又是一位志向高远的政治家:东汉末年,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操《蒿里行》中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表达了对老百姓苦难遭遇的忧伤和同情。曹操在建安元年,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实行屯田制,既解决了军粮的问题,又让士兵有田地为生,一举两得。

曹操还是一位气度非凡的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我背诵过的名句,就出自曹操所写的《龟虽寿》。在我这次搜集的曹操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读着这首诗,我能感受到曹操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雄心壮志。

人无完人,我认为曹操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是对他的评价反差这么大,肯定也是不客观的。通过研究,我发现对于曹操奸雄的形象主要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为了迎合中这本书“扶刘灭曹”的主旨,再加上《三国演义》实在是写得太好了,随着它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乱世之奸雄”的形象就慢慢被定格了,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熟悉,我们怎么才能走出的这种迷惑呢?那只能实事求是,客观地寻找依据来进行判断,我想这对我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很有意义。

教师点评: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便能了解历史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和我们探讨了自己对三国中著名的枭雄曹操的理解和认识。文章层层递进,先通过一个疑问——曹操到底是机智的还是奸诈多疑的,引入“我”对曹操的好奇,自然引出下文“我”对曹操这一人物的探索。然后将“我”找到的答案按照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三个角色分别进行讲述。最后分享“我”从这次探究中得到的感悟:对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要偏信,而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寻找依据来进行判断。文章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尤其是小作者能有一番自己的见地实在是难得。小作者的文字虽显稚嫩,但也有几分“指点江山”的大气,希望小作者能继续保持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再接再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