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书看得越多,往往会感受到自身的浅薄和渺小。这句话其实是在鼓励我们阅读,鼓励我们探索更多的未知,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总会有一些书籍或者说每一本你看过的书里都会有给你带来能量的那一部分。
这本《天地九重》即是如此,它的作者是杨利伟。对于宇航员和太空,我充满好奇,好奇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宇航员,好奇成为名合格的宇航员之前,需要经历哪些磨炼,好奇我们的祖国是如何实现飞船载人飞行,好奇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等等。在读的过程中,我的这些疑问都一一得到了解答,直到看到后记才知晓,远在架构这本书稿的结构和内容之前,作者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就向部队官兵和青少年读者发了数百份问卷,共列出了100个问题。为了给读者解惑,作者仔细回想经历过的事件,重温彼时彼地的感受,把那些电光火石般的思想和刻骨铭心的记忆再现给读者,几乎对每个时间段的事件和细节进行了核实和印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一波三折,数易其稿。让作为读者的我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生命中那些艰难困苦,而又弥足珍贵的时刻,对人生和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命题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到了那么多人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乃至生命的代价。
因为热爱天空和飞行,所以即便之后的道路漫长而坎坷,杨利伟始终坦然,他说的最多的是“因为我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所以不难。”从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到合格的航天员,中间相隔的,不是几百公里的距离,而是另外一些越过生命极限、超出想象之外的考验。比如,他们需要进行超重、失重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孤独与寂静训练等;又比如,他们需要在五年里学习58门课程,需要熟悉飞船及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需要进行航天飞行程序的模拟操作训练。在神舟五号飞天前,最后十轮的强化训练里,杨利伟没有一次操作失误。子曰:“君子不忧不惧。”飞行与危险相伴,杨利伟曾数次经历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但每一次都在他万无一失的稳定操作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下,化险为夷。不忧,不是不珍惜生命,不惧,也不是无视风险,而是航天员们对自己的能力与技术充满自信,在巨大的风险后面,是对理想的巨大渴望。
中国航天员训练和整个航天工程的进展是同步的,没有前车之鉴,没有成功范例,在摸索中前行。2003年10月15日清晨6点15分,杨利伟进舱接收飞船,所有人撤离发射场,根据当天的医学数据,从准备开始直到火箭升空之前,两个小时,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以下,思维清晰,情绪冷静。作为航天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天赋,但依然会强烈的钦佩那些勇于一次次挑战身体和心理极限的宇航员们,他们坚毅,无畏,心怀荣誉感和使命感。杨利伟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第一人,这也意味着他的很多感受、尝试与经历能够给后来的载人飞行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火箭起飞加速过程中,突然产生共振,人体几乎难以承受,在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在之后神舟七号飞行时,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奇异且壮丽。能看到大气层中漂浮着的云彩,能看到大片蔚蓝色浩瀚的海洋,黄绿相间的陆地,连绵纵横的山脉。从作者的笔触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对于眼前景象的倾慕与喜爱。正如他对待梦想的态度,始终如一,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