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幸去过新疆的一片大漠,领略了一回广袤的大漠风光。
有别于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平静、辽阔与壮美,我所见到的大漠风光则是狂风呼啸,黄沙漫天。
极目远眺,除了风沙还是风沙;目之所及,是深深浅浅的沟壑一一据说是干涸了的河道;身侧挺立的,是有一株有着参天之势的胡杨树一一被烈日炙烤着,被风沙笼罩着。
我不禁心生疑惑:这恶劣的环境,是怎么孕育出生命的?这无人养护的地方,是怎么长出这么一株巨大胡杨的?
面向这株胡杨而立,一股苍凉感扑面而来:树身粗壮,不自然的盘曲着,如同一条来自深渊的虬龙;树皮开裂成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像巨人身上暴起的青筋,彰显着无穷的蛮荒之力;部分枝干已经干枯,却仍倔强地朝着天空伸长脖颈,任罡风洗礼;部分枝干上绿叶遍生,但叶片上覆满厚厚的沙尘,原本的绿色几不可辨。
当地人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眼前这株胡杨如此巨大,也许唐朝玄奘取经时,曾倚靠在它身上休憩;也许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曾在它的枝叶下扎营。可那些人都远去了,只剩下它,近乎永恒地扎根在这里……
在我看来,这株胡杨何其悲壮!它孤身立于大漠之中,没有伙伴,也没有足够的养料,更没有人看护。它用全力孤独而固执的肩负着固沙的使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夜晚,天气空旷,牛乳色的月光洒满大漠,同行的还有那“鸣鸣”而过的夜风。
如果说白天的沙漠热情似火,那么夜晚的沙漠可算得上是凉薄如水了。面对如此巨大的昼夜温差,我再次想起了那株胡杨:那株胡杨扛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日夜,挨过了多少次风霜雨雪,还要与多少艰难困苦奋力抗争?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我无法想象艰难困苦?
极目远眺,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株胡杨。它正努力挺直腰身,以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与这夜晚的寒风对抗着。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作者依照了合理的顺序对事物做了描写和介绍。无论是植物的外形、外观特点,还是植物的生长特性,抑或是植物的品格、特质,都在文中得到了丰富、深入的展现。作者借物喻人,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情感,这也让文章的感情和立意都得到了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