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可是百年老校,校园里杨树的树龄自然也很大了,可能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呢!走进学校一道院,那里生长着五棵杨树,树干很粗壮,两个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它们比三层的朴真楼还要高呢!
杨树的树皮非常奇妙,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图案和美丽的花纹。我们教室窗前的那棵杨树,在靠近根部表现了树皮的奇妙
的地方,有一个类似蜗牛的图案,看着像是刻上去的,其实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非常匀称、漂亮。如果你在杨树上刻字,第二年你再去看,就会发现,你刻上去的字已经跟着杨树一起长大了。
当我再一次凝视杨树的树冠时,啊!它的枝干不可计数,枝叶重重叠叠,不留一点儿缝隙。假若你站在树下抬头向上看,绝对看不到一丝一缕的阳光。密密麻麻的绿叶还遮挡住了蔚蓝的天空。微风吹拂着树冠,淘气的叶子竟然脱离了枝条,随风飘落,简直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许久,它落在了杨树的脚下,和它的同伴一同静静地躺在那里。我轻轻地蹲下身,拾起一片,真是出乎意料,它的叶面早已被虫子啃食光了,只剩下一根枯萎的茎。
杨树下的叶子不是孤独的,因为它有树根的陪伴。校园里的杨树也不甘于寂寞,它招来了喜鹊在自己身上做巢。清晨,喜鹊为它唱歌。上课了,杨树听着我们琅琅的读书声;下课了,校园里满是我们的笑声。在午后的阳光中,杨树伴我们成长,我们是多么幸福哇!
教师点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小作者是怎样把校园中的杨树真实、生动、立体地写进我们的作文中的呢?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细致观察”。首先,远眺全貌,“树干很粗壮,两个小朋友都抱不过来”“比三层的楼还要高”,简单几句形容便塑造出了杨树的整体形象。接着,近察细微,“有着奇妙图案的树皮、重重叠叠的枝叶、密密麻麻的绿叶”,近距离描绘出杨树的特征,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杨树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最后,注入感悟,“叶子有树根的陪伴,杨树与‘我们’为伴”,在景与情的交互晕染中,把读者带入到小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与共鸣。这三步不仅体现了观察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展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此外,小作者的文字也很有张力,用词贴切,比喻形象,描摹细腻到位,足可见小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很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