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

三年级 应用文 1471字
2023-10-28 18:47:46

在远古文明时代,那时的月亮是浑厚且饱满的,是天空无垠里的一轮明月是遥远天际的一轮明月,那是天地混沌的时代那是混为一体的年代,那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时代,那是一个苍茫的时代,日月精华,天地一体。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在历史的长期衍变中,从春秋到战国,从战国到三国鼎立,从三国到各朝代的更迭,每个王朝的演变和王朝的衰兴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变化。

唐代的张若虚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张若虚在大海的潮浪上,踏春而行时写出的诗句,此时,他遥望着大海,遥望着大海的对岸,才感叹出这样的一句。春江与潮水,泛浪而上,在大海上翻滚,大海的涌动和明月相连接,在海浪上,明月与大海相呼应。

唐代的杜牧写出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是唐代的杜牧在一泊寒水里,在夜晚摇摇晃晃的的光景里,夜月明明,似一层朦胧的寒沙。晚上在小舟上泛楫,不知不觉间就近到了秦淮河的月景,就到了南京那似闻未闻的酒家。

晚唐的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是一名为民日理万机的官员。诗人的已经总是意象和意境的总和,也是画家的白描和工笔。这样的白居易也在琵琶行中与一位歌女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声停欲语迟。又只是白居易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在日暮又一暮的江口,守着这样的一口空船,在月明星稀的时分,只有长江口那一缕缕的寒水,是一个诗人挥之不去的夜冷寒意。

元代的诗人,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元代是中原人的天下,元代是一声平旗鼓的天下。白朴这样的官员,白朴这样的诗人,在画角里,在门庭前,在新月黄昏,在寂寞白雪里,山水之滨。

诗人的遒劲有力诗人的笔墨挥洒,诗人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人的洋洋洒洒诗人的对酒当歌,都是我寄一腔明明月夜,我寄清酒与明月。一位寄情山水的浪子,也写出了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怕是一轮明月也有杯弓蛇影的功效。

诗人的话总是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音韵功效,但凡还是依着儒学的钟声礼乐制度,还是有着诗句传诵的民俗之节。诗人的诗句总是有着夜月相伴,挥灯如注夜里挑灯芯的凄苦和光影。诗人的字句里,总是明的暗的总是在一轮轮的皎月里,是上弦月和下弦月的交换,是每月十五的日子里,期待的一轮如银盘的白月,如银色纹理的白月。

一个乐善好施的诗人,一个生性豁达的诗人,一个身世浮沉的诗人,一个世袭家族的诗人。总是被提拔被罢黜被流放,比如王安石的政治迫害,比如贪官污吏的迫害,比如不断的在江南在长江海岸口,在海南不断的流放。在朋友死亡之后,苏轼写出了《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诗人的无奈这是诗人的满腹幽怨这是诗人的梦起随和。无奈的收笔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古代的明月是天上的尤物,是夜晚的照明,是古代王朝的兴衰暗示。当今的月亮是一个昼夜的交替,是当今的夜月凉寒。是一份或有或无的牵挂是夜空的寂寂照明。漂泊的人,喜欢抬头仰望,因为家乡的月亮和当下的月亮都有着同样清冷肃穆的光辉。

诗人的诗句里,总是愁心,总是夜泊。这是只身一人抵达陌生之地时,才有的彼此夜空对照。为什么会用婵娟,因为婵娟就是这当下的明月。人是不会长久的,哽噎之间才会说但愿。

当下的月亮不是在乌云里就是在云巅之上,不是被寒冷的天气遮挡就是被一场骤风覆盖。当下的月亮已经没有了那种皎皎明月只是阴沉的光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下的光景里,月亮总是或明或暗的,已无清冷的光辉。

会不会再次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也知道,琼月玉露,一弯月牙,不常有,或者不曾有。光斑驳驳,点点光辉,阴晴圆缺。何似在人间。